听课笔记:六下1《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

图片
师:同学们,认识他吗?是的,你对他有什么了解吗?

生:我知道老舍被大家称为人民艺术家,原名叫舒庆春。

师:看来对他的了解还真不少,我们其实学过很多老舍的作品,你还记得吗?

生:《母鸡》、《猫》、《骆驼祥子》、《草原》是老舍写的。

师:你看,在我们小学阶段就要学那么多老舍的作品,由此,足以见得老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这样评价他,(出示)我想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了。那么,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老舍的文字,一起走进他的——生:北京的春节。

师:课前,咱们进行了预习,我来考考大家。这组词语谁会读?(出示)

图片
指名读,师:娴熟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做某样事情非常的熟练。

师:非常熟练,就叫娴熟。“初旬”是什么意思?

生:初旬应该就是某一个月的,前十天。

师:对了,“旬”是一个时间单位,一旬是十天,那一个月就可以分成上中下三旬。上旬也就是这里说的“初旬”我们一起读:初旬。

师:第二组词语,藏着很多多音字,谁会读?(指名读,并纠正读音,一起读)

出示,第三组词,并指名读。

师:非常棒,我要表扬xxx。这组词语呀,对于我们南方的同学来说特别难读,因为它每个后面都有一个儿化音,这是北方人习惯的。讲话方式经常会有一些儿化音,那我们南方人,讲话可能读这些就有点儿难读啦。(指名一组学生开火车读,然后全部一起读。)(5’30 ”)

师:那把它们放到句子里,谁还会读?(出示,指名读,一人读一句。)

图片
师:真好,听大家的发音啊,感觉有点儿接近北京人啦,哎,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些儿话音去掉,读起来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我们合作着比比看好不好?我来读前面,同学们读没有儿化的句子。

师:比过之后,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有儿化音的,读起来比较亲切。

生:有儿化音的,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生:儿话音更符合北京人的习惯,也就说让我们觉得很有北京的味道。

师:感觉像一个北京人在跟我们说话,听起来特别的亲切、自然。

师出示:那么在文中啊,还有这样两个句子,谁会读?(指名读)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个两个句子里面,这两个词是我们平时我们不会用到的,这是北京的方言。那我们来猜猜看“老年间”是什么意思?

图片
生:以前,过往的意思。

师:那“闲在”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闲在可能是清闲、悠闲的意思。

师:你猜对了。用我们刚才对比读的方式,自己也比比看读一读,你觉得用上这些方言之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比较有北京味。

师:我们感觉老舍这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面对面的对着我们聊天儿呢,所以老舍在文章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北京的方言,使得他的语言听起来尤其的亲切自然,好像在面对面的给我们讲故事,娓娓道来。那么,在课文中,老舍娓娓道来的是一幅怎样的北京春节的民俗画呢?

师:课前我们用这样的一个思维图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我现在展现的是xxx的思维图。

图片
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预习单,对照一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xxx已经概括的非常准确了,对吗?那也可以对照着你的,如果有漏了的,咱们在预学单上补一补。

师:先把预学单收一收,放在旁边。同学们这幅图,请你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图片
生:它是按着春节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生:我还发现通过从某个时间做的事情的数量,就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件事情写的详略。

师:那么我们读完课文之后,哪位同学来说说看哪几天是详写的?

生: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是写的最详细的,其他的大部分都是略写,寥寥几笔就可以带过。

师: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些这几天要详写?

生:因为这几天是在北京过春节,最有特色的几天最能显出北京的春节的热闹的气氛,所以这几天要详写。

师: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这几天尤为热闹,所以进行了详写。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一样能够反映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的,尽量详写,关系不大的,或者不太能反应的,我们要略写。只有做到了详略得当,才能够把重点突出出来。(14’20”)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跟着作者的笔触。先进入春节的第一天,就是——腊八。请同学们默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趣的,请在文中划出来开始。

图片
生:我觉得第一自然段的这一句“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从这句可以看出北京人的语言是十分有趣的。也可以看出,北京人说话的时候会带着一些俗语,说话有意思。

师:你发现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句俗语觉得很有趣,老舍的文字中常常会用到一些有意思的俗语。哎,你读到这个句子,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这一句比较夸张,因为他说冻死寒鸦,就算特别特别冷,也不可能会冻死寒鸦。用上这句话就让我们觉得十分有趣有趣,而且那天的天气特别特别冷。

生:我觉得这句很有意思:“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我觉得他用了夸张的手法。它只是一锅粥而已,而且只用了这这些材料中的那么一点,但是居然就说它是小型的产产农业产品展览会。

师:老舍笔下的腊八粥我们来看是这样的。(出示)读一读这腊八粥什么感觉?

图片
生:它里面的料很多,感觉很好吃。

师:那我们来比较一下,你看,上面是老舍笔下的腊八粥,下面是我们的阅读链接中斯妤写的,过年的这些食物。你发现他们俩在写这些食物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我觉得老舍写的文章都是非常详细的,他用了括折号,括号等符号标注的,认为我们可能不会理解的地方,让我们读起来非常一读就懂。而斯妤的那篇除夕看起来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杂枣咸味年糕,非常不理解。

师:写法不一样,老舍是把腊八粥这一种食物写的特别详细,而斯妤则向我们展现了多种食物。以此来衬托除夕的热闹,对吗?那同学们说腊八粥一读就懂。我们来看老舍是怎么把这复杂的腊八粥写清楚的呢?

生:他本来是写着与各种干果,然后老舍在后面加了一个括号,他怕我们不知道各种干果里面有什么,然后用括号把里面的东西给列出来。

师:是的,他用了几个很特别的符号,首先用破折号告诉我们有哪些材料,生怕咱们还不懂,于是再加了一个括号,读老舍的文字,经常会看到破折号和括号。他要把一件事讲的明明白白,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我们一读就懂,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觉得非常的朴实,但又非常的明白,不会故弄玄虚,所以一读就清楚了。

师:然后,我们再来看这段文字,哪里让我们觉得也挺有意思的?

生:他写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因为这时候是农业大丰收,农民就觉得自己丰收很自豪,让我感觉很有趣。

师:一种很自豪的感觉,读出来了。当你读到自傲这个词语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人们是用怎样的一种心情在煮腊八粥?

生:十分骄傲的心情,感觉这一锅粥里的东西都是自己拼搏了一年的战利品。

图片
师:所以熬着粥,脸上则带着一种自傲的表情。你看,多么生动,就这样一个词语就写出了我们煮腊八粥时的这种心情,一种喜庆热闹就出来了。

师:老舍他自己这样说。(出示)

图片
他说,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你看,老舍的语言是非常亲切自然的,又是非常朴实明白的,他把这种语言称作俗白语言。就是我们读起来一读就懂,一看就明白的语言。但是在这样俗白的语言中,又藏着像我们刚才感受到的自傲这样的生动的语言,是不是?比如说刚才小米也讲到了这一句。“”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小米刚才觉得,很有意思,哪位同学也来聊聊,为什么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

生:因为农业产品展览会就是里面有很多的农业产品,他把这个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可以写出腊八粥里面的用料十分丰富。

师:虽然粥很小,农业产品展览会感觉很大,两个好像差距特别大。但是刚才xxx帮我们分析啦,又好像特别巧妙,他们俩是有共同特点的,对不对?像这样出人意料的,但仔细想想,又好像特别巧妙的比喻。老舍称之为经道的比喻。他说没有比一个筋道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

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老舍的作品。你还记得这些比喻句吗?(出示)

图片
你看,用来比喻的东西都是很普通很常见的。但细细一品,好像这样的比喻又是最恰当、最恰当的,我们似乎找不到更好的东西去比喻了,对吗?这就是老舍的筋道的比喻,所以在它俗白的语言背后,其实藏着的是他语言的生动和有趣。

师:同学们,老舍的俗白语言,首先体现在他语言的亲切自然和朴实明白上,但在这基础上,他又用他超高的语言功底,使得简简单单的文字却又是那样的生动有趣。这才是真正的俗白。(24’25‘’)

师:我们不妨再来看这段文字。(出示)

图片
生: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师:俗白语言就是在朴实中生动,在朴实中有色彩。带着对俗白语言这样的理解,我们来读课文的第二段,你能不能从他的这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老舍的俗白语言体现在哪?

生:“把蒜拌泡着,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前面说还要泡腊八蒜,后面还把怎么泡腊八蒜说了,就是很俗白。

师:非常的清晰,我们一听就懂。

生:“到年底蒜泡的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从这一段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感受到这个腊八蒜是非常美味的,非常好吃的。知道了它的颜色,也知道了它的味道。

师:是的,对我们南方孩子来说,腊八蒜见都没见过。但读了之后,我就知道了。所以,我们感受到的是他朴实明白的语言。那生动你有感受到吗?

生:这里写了蒜泡的色如翡翠。我从“色如翡翠”看出他的语言很生动。翡翠是非常精致的,精美的宝石,那么色如翡翠,一下子,我们就觉得这东西十分美味,十分好吃,很想尝一尝。

师:比我们写颜色绿了,要好多了。这就是生动。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高醋”吗?可以猜一下。

生:是用高汤泡的醋吗?

师:所以啊,不是北京人可能就不太理解。高醋啊,在北京的一些饭馆里,为了区别桌上的醋和酱油,往往把醋放在高的瓶子里,酱油放在矮的瓶子里,所以北京就有高醋矮酱油的说法。你看,原来这里也藏着很有意思的北京的方言俗语。我们从这段文字中也再一次感受到了老舍俗白的语言特点。就像他自己说的,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也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生接读: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师:带着这样的感觉,请同学们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看清楚上面的要求,先各自默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受到老舍俗白语言特点的语句或语段。在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然后选择一处进行重点讨论,并记录讨论的结果。请组长组织组员开始学习讨论。

图片
师:我看讨论的声音渐渐轻下来了,基本上都完成了自己小组的学习任务了吗?哪一组先来汇报你们学习的成果。

生:我们找到的是第12自然段的第二至三句,“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她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玄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半像是办喜事,火赤而美丽。这句话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元宵节和除夕与大年初一进行了对比。因为我们知道除夕和大年初一也都是在这篇文章中详细写了的,肯定也都是很热闹的,但是元宵节呢,比他们两个还要好,这就突出了元宵节的热闹和美丽。同时它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街上的热闹的景象比作是办喜事,这就让我们感到十分有画面感。

师:这个部分,那你们组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第一句,用了一个括号,他说元宵,括号里面说汤圆。因为我们南方人都把他这个元宵叫做汤圆,所以,他如果说元宵的话,我们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一说或者叫汤圆的话,我们就知道了,原来元宵是汤圆。

师:这么一个小细节对吧?生怕读者不明白,你看老舍的语言明白如画,但又是非常生动的,这就叫俗白的语言。还有吗?

生:我们研究的是第三自然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是写了货摊子卖的货,补充说明卖的东西,这样子更加详细,然后让人一目了然。第二句“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的更快一些,。”他说让孩子们的心跳的更快一些,让人感到更加生动形象,其实就是让孩子们更开心。

师:我们仿佛心跳也快了,就是激动。但老舍不说激动,他说让心跳的更快一些,多好的语言啊。继续还有吗?

生:我们组研究的是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一句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过小年已经非常热闹了,然而他还说这是春节彩,也预示着春节也会更加热闹。

师:而且说过小年是春节的彩排。就更能说明小年这一天,很重要。

生:第二句: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相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老年间”、“一擦黑儿”这些俗语,就更能体现老舍这种切的感觉。

师:老舍这样亲切的语言在给我们讲了一个春节的(习俗)。他在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小年这么一回事儿,原来是要送灶王,你看一读就懂,还有吗?

生:第三句: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型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型。就是我们本来是不知道麦芽糖与江米糖大概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他后面解释糖型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让我们一读就能明白江米糖跟麦芽糖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师:是的,一读就懂,又不乏生动。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第四句: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就是这里他写为什么要买糖,糖买来之后有什么作用,我们就感觉非常的清楚。

师:一读就懂,把这个习俗讲明白了。这组同学我觉得,完成的特别好,他们把这个语段读的特别的细,分析的特别透。再请一组吧。

生:我们组选择研究的段落是第四段,儿化音的句子有很多。比如说,那个带有北京味的儿化音就有很多像买杂拌儿。零七八碎儿听起来就非常的亲切,非常的接地气,让人感觉老舍先生就在跟我们一起聊天一样。还有这一句,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孩子们对杂拌儿的喜爱,众所周知,饺子都是很好吃的,孩子们为了买杂拌儿,甚至可以牺牲吃饺子的机会,体现出了孩子非常喜欢吃杂拌儿。而老舍先生这这句话让我们一读就懂,表达的十分生动。我们南方人一般是不懂杂拌儿的,但是老舍先生就把杂拌儿什么做的也清清楚楚告诉我们,甚至把它的规格也说了,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当然第一次我读这个的时候不懂高级的没有皮。老舍先生可能也知道我们会不懂,然后就告诉我们普通的是用带皮的榛子,我心里就懂了这皮是什么意思,同时也体现出了老舍的语言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师:你对他的评价可真高。我觉得他就在展现自己是怎么来读这段文字的。读着老舍的文字,他其实像在跟老舍在对话。讲到这儿不懂,老舍马上给我补一句。就是用这样的补充说明的方式,老舍把文字写得清清楚楚。

图片
师:同学们,刚才他们组讲到的这个自然段里面其实还藏着一个小秘密。你们看原文,其实是这样写的。我把里面最大的不同用红色标注出来(大事)。这样的三件事是大事吗?就买点吃的,买点玩的算大事吗?老舍却说这是大事,

生:这三件事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

生:感觉他好像和我们小孩子一样。

师:说到了我们心里,说到了孩子的心理,是这个意思吗?他懂孩子,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老人乐呵呵的看着孩子们在计划着怎么过年,也很生动有趣。

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老舍的文字,我们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俗白的特点,语言亲切,自然朴实明白,但又不乏生动有趣,就像他说的那样——

生: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师:就像作家曹郁评价的一样,他的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这就是老舍,这就是老舍的文字。

师: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他俗白的语言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他笔下北京的春节,去看看北京孩子们的春节,是怎么样的?让我们在其中找一找北京孩子们过年的趣味。同时,我们也可以试着写一写咱们过年的独特趣味,这节课咱们先上到这儿。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学实录

【听课笔记】陈萍《月是故乡明》教学实录

2024-2-15 15:04:51

教学实录

六下听课记录:2《腊八粥》教学实录

2024-2-18 7:5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