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内容概括
本文是《朝花夕拾》正文第三篇,写在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不久。当时北洋政府为了维护反动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反对白话的复古逆流,《二十四孝图》等内容在社会上重新泛起。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作者不由回想起幼年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便借此为文章表达了自己鲜明的愤慨之情。作者开篇便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达对“反对白话者”的坚决抵制和强烈愤慨,然后接着由社会上儿童读物匮乏的现象回忆起自己幼年的图画读物,作者一边回忆往事,一边又借回忆往事的内容来讽刺当时北洋政府的流氓文人。在回忆幼年读物时,作者特别回忆了《二十四孝图》这本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读物,通过对《二十四孝图》故事的评价特别是对其中“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的剖析,深刻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而对封建孝道的的批判,又实则是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尊孔读经,反对白话的复古逆流。整篇文章夹叙夹议,在叙事议论中层层深入,富有鲜明的战斗性。
二、精读批注
《二十四孝图》【批注】标题点明本文写作内容,即围绕《二十四孝图》展开的思考。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批注:连用三个“最黑”,加强语气,表达作者强烈愤慨】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罪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批注】开篇就是诅咒,真是别具一格,作者之所以如此愤慨,其实就是这些反对白话的人同时也反对新思想,他们通过反对白话又宣扬着封建思想,这让作者不能忍受。【批注】这一段表明作者态度,诅咒一切反对白话的人。
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可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注:文学革命,指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新文学的一场文学运动)可是一般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北京人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注:《开河记》,宋代一本传奇小说,里面记载隋炀帝命令麻叔谋开掘卞渠的找事,其中有麻叔谋蒸食小孩子的传说)那么,这麻叔谋乃是胡人了。但无论他是什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批注】运用夸张,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写出“妨害白话者”比起蒸食小孩的麻叔谋还要可怕,实则突出了“妨害白话者的流毒”的严重性,这种流毒最可怕的就是对小孩子的影响。【批注】这一段写麻叔谋故事来作对比,突出妨害白话者的流毒的可怕。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批注】独立成段,再一次表现出作者愤慨之情,以及对“妨害白话者”的坚决抵制。【批注】这一段亮明观点。
这些话,绅士们自然难免要掩住耳朵的,因为就是所谓“跳到半天空,骂得体无完肤,——还不肯罢休。” (注:这里“跳到半天空……”是陈西滢等人嘲讽谩骂鲁迅的话)而且文士们一定也要骂,以为大悖于“文格”,亦即大损于“人格”。岂不是“言者心声也”么?(注:言者心声也,意思是,语言和文章是人的思想的表现) “文”和“人”当然是相关的,虽然人间世本来千奇百怪,教授们中也有“不尊敬”作者的人格而不能“不说他的小说好”的特别种族。(注:这里“不说他的小说好”仍旧是陈西滢对鲁迅的评价)但这些我都不管,因为我幸而还没有爬上“象牙之塔”去,正无须怎样小心。倘若无意中竟已撞上了,那就即刻跌下来罢。(注: 象牙之塔,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艺术家的小天地)然而在跌下来的中途,当还未到地之前,还要说一遍:【批注】这里作者其实是说当时他因为提倡白话文并且在文章中诅咒,从而遭到了一些学者文人的污蔑,那些学者文人认为作者的文风反映的就是他的人品,从而对作者大加谩骂,不过作者并不在乎这些谩骂,因为他并不认为自己是象牙塔中的在乎名声的学者们,自然也不怕跌落神坛。【批注】这一段结合时事,阐明作者与反对者们的互相论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