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主要是写榕树还是写鸟?
如果是写鸟,题目改为《天堂里的鸟》更合适。从题目分析,《鸟的天堂》主要是写榕树,那棵适合鸟生活的、鸟乐于在这里生活的,而且生活得很好的大榕树。“鸟的天堂”就是指构成鸟的美好生活环境的大榕树。
但是里面的“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这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的。
在原文中,要到13自然,“我”才听说这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但是“我”将信将疑,因为在那个时间段,“我”没有看见一只鸟。
在原文中,直到16自然段,也就是第二天“我”划着船到叶子家乡去的时候,才确认“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因为“我”亲眼见到了群鸟欢飞的场景。
所以我们再来梳理一遍巴金所写的《鸟的天堂》,它的写作顺序是这样:看见一棵茂盛的大榕树——听说这是鸟的天堂——发现这里的确是鸟的天堂。
某种意义上,它是符合人认识事物的规律的。先偶然相遇,认识表象;后面道听途说,增加认识;然后实地查看,加深认识。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迎合”读者阅读心理的写法:开篇设置悬念,迟迟不写鸟——中间加深悬念,“鸟的天堂”不见鸟——结尾解除悬念,“鸟的天堂”有鸟。
但不管按什么顺序怎么写,“中心”还是很明确的,这篇文章就是着重写大榕树,写大榕树的高大茂盛。
有人问了,既然主写榕树,为什么这么多篇幅写鸟呢?这很好理解,写鸟品类之多,数量之大,就是暗示榕树的高大茂盛,写鸟鸣之欢乐,叫声之动听,正说明榕树为鸟提供了美丽适宜的生活环境。总之,写榕树是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写鸟是侧面描写,是间接描写。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巴金是怎么写“大榕树”的。巴金是个散文家,虽然写作有时追求创新,追求个性,但一些好的写作经验还是要延用的,一些写作规律还是要遵循的,例如按一定顺序写景物,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景物。贺知章写柳树就是这样写的:先远看,写整体印像,碧玉妆成一树高;再近看,写枝条,万条垂下绿丝绦;最后特写,写细叶,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巴金写大榕树也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第一部分先写榕树的远景,写整体印像——那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再写榕树的近景,写枝干和气根——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最后是榕树的特写镜头,写榕树的叶子——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无论是远景,还是中景,还是近景,巴金都在强调榕树的——高大茂盛。远看的榕树——高大茂盛到让人误解为那许多棵榕树。近看的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生根,根也不计其数。再进一步看的榕树——叶子繁密翠绿,看起来生命力那么旺盛。为什么要紧紧围绕“高大茂盛”这个中心呢,不就是为了说明这是鸟适合生活的场所吗?
我们再来看写鸟的部分。
注意,写鸟是为了反衬出榕树适合鸟居住,那肯定要写鸟品种多,写鸟数量多,写鸟很开心。
这棵树约有“二十亩地大”,对于鸟来说,就是一片繁茂葱郁的水上绿洲, 是他们理想的栖息场所, 栖息在这儿的鸟大约有“七万多只”,品类也非常丰富,白鹳、灰鹳、八哥、伯劳、斑鸠、椋鸟、鹭鸶、翠鸟……真可谓百鸟汇聚, 但巴金是散文家,巴金在这个片段里没有列数字,也没有罗列鸟的名字。
巴金用散文家的方式写鸟的数量多——巴金说榕树上空真“热闹”啊,巴金说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巴金说自己看得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巴金用散文家的方式鸟的品种多——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巴金用散文家的方式写鸟的欢乐——就看那只画眉好了,她的姿态是多么快乐,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她的声音显得那么快乐,犹如动听的歌声。
但是像上面这样对这段话仅仅作“内容分析”,无法真正感受这段话的“设计感”。请看下面这张表,尤其对应的红色文字——
图片
发现了吧,巴金这段动态描写是精心“设计”过的,从一只,到几只,到许多只,到无数只……数量的变化本身也充满了变化,非常有画面感,而且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也并伴随着“我”心情的丰富变化。不信,再看下面这张表格——
图片
感觉到了吧?里边的我心情、想法是非常丰富的。第一只鸟飞出来时,“我”已经足够惊喜了,即便不是“鸟的天堂”,一只鸟都没有太让人不可思议了,现在这一只凌空而起的鸟解除了他的疑虑。紧着着鸟一只一只依次飞出,惊喜就在叠加,当榕树上空热闹非凡时,“我”因为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场景,惊喜转为惊异、兴奋……巴金没有直接把“我”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一切都融入到这段动态描写中,让读者自己自己体会,确实是挺高级的写法。
最后我们来思考一下巴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巴金原来并不知道新会县有这么个雀墩, 他从上海赶来这里也不是专为写《鸟的天堂》, 而是应朋友陈洪有之邀, 来参观新会西江乡村师范学校的。当与陈洪有等四人划船绕过雀墩时, 巴金才被这一片古老而巨大的榕树和百鸟的热闹场面所吸引, 于是便乘兴游览了一番, 回去后就写下了 《鸟的天堂》这篇著名的游记。
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巴金一定打听了,当地人也一定介绍了,我呢网上查了一些资料。
我们现来了解一下“鸟的天堂”形成的过程。还早在明朝的时候,广东省新会县农民为灌溉农田,开凿了一条天马河,谁料河道开凿后的几年, 凑巧连遇灾荒, 当地的风水先生认为灾祸连连是天马河破坏了“龙脉”。土豪们听了风水先生的建议,准备把河截断,他们叫人用船装上土, 驶往河心, 然后把船凿沉, 堵塞河道, 再运土加高, 筑成土墩。
后来墩上长出一棵榕树,榕树是广东常见的树木,土墩被河道环绕,土壤湿润肥沃,特别“养树”,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长, 就长成了这棵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状如蘑菇的巨大榕树,成为世上罕见的独木成林的奇观!
如此繁茂葱郁的水上绿洲, 鸟儿当然喜欢来啦,百鸟汇聚之后,附近地里的害虫明显减少了。为了保护益鸟, 农民立下了世代相传的乡规民约:“不准砍树; 不准抓鸟、拾蛋; 不准放枪、点炮, 惊吓小鸟。”这样,良性循环,更促进了这里鸟类的休养生息。
总结一下,这个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原因有两个,一是榕树枝繁叶茂,二是当地人爱鸟护鸟。所以文章中不经意中提到的——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鸟的天堂》这篇文章写于1933年,那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啊,内忧外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愈发嚣张,国民党政府继续在内部派系斗争,军阀混战,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沦陷在苦海之中,在这样昏暗的年代里,沉闷的空气窒塞住每一个人,老百姓的生活就是活受罪啊……
巴金这篇文章,写大榕树的庞大茂盛、绿意盎然,清新蓬勃,写当地农民对鸟的爱护,写鸟儿在这个环境里的自由欢腾,应该是别有用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