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沁园春.长沙》中的“谁主沉浮?”

在《沁园春.长沙》中,词的上阙诗人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紧接着转入抒情。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表现出了青年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在教学中,我们都给学生这样说,而且这种说法也正确。但今天却有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谁主沉浮,就是由谁来主宰,由谁来领导。那么,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领导权”问题呢?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对“谁主沉浮”这句做文本细读了。

文本细读是文学鉴赏的前提。对于诗歌教学来说,细读文本也是带领学生欣赏诗歌的第一步。在笔者看来,文本细读至少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说明背景;

(二)理解诗句;

(三)分析意象。

而说明背景,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知人论世”,在诗歌教学中中,更应该侧重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诗人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要更好地回答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就需要对“谁主沉浮”这句做文本细读,主要从说明背景方面入手。

查阅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会发现《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而1925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共“四大”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这里我们就不难推想,《沁园春.长沙》中“谁主沉浮”这句,其实就是对中共“四大精神”的反应。

回到毛泽东个人生活上,1925年春节前,已在大革命时期崭露头角的毛泽东,回到了家乡韶山。在韶山,他一边养病,一边创办农民夜校、开展农民运动。毛泽东在韶山的举动,很快惊动了当时一心反对国民革命的湖南省省长赵恒替,他秘密派兵前往韶山,企图抓住毛泽东。得到消息后,当地农民兄弟半夜用轿子把毛主席送到了长沙。9月初,在长沙湘江中的橘子洲头,毛泽东回忆起当年的学生生活,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沁园春.长沙》。

重回长沙,站在曾无数次畅游的湘江岸边,望着滚滚的湘江水,毛泽东感慨良多,在革命的风浪中又该如何游向胜利呢?因此,我们说这首词中的“谁主沉浮”,其实暗含着毛泽东对当时革命道路的思索。而这一思索,一直到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在该文中开宗明义地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而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对“谁主沉浮”的问题,做出了正面回答。

以上,是从时代背景和个人生活方面,对“谁主沉浮”这句做了文本解读。而毛主席本人也是非常重视《沁园春.长沙》,在一九六三年编选毛东诗词时,他特意把这首《沁园春·长沙》作为开卷之作。并且还特别解释“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意思是在北伐以前,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如此看来,我们对“谁主沉浮”做文本细读的结果,和毛主席要表达的原意也是非常接近的。

总之,解诗是一件麻烦的事情,有时就像猜谜一样,需要抽丝剥茧。但通过对“谁主沉浮”做这样的文本细读,会让学生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不但能对诗句有透彻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能更好地发掘出文本的育人价值。让学生懂得,真正的以“天下为己任”,不是想着做领导,而是想着如何让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好。

在具体的课堂设计上,我向大家推荐《高中语文项目学习单元设计与指导》这本书,在题目设计也体现了本书对教学的精准把握,要求学生探究诗中意象蕴含的具体诗情,这实际上是要求从细节入手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众多意象选择的背后,传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感?而理解了这些情感以及情感产生的缘由,也就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引导学生关注毛主席诗歌的壮阔之情,“霜天”是飘摇的山河,“击水”的鲲鹏正是如今的青年才俊,是否也是诗人本身呢?由此引出对诗人形象的探寻,上下阕的描写勾勒出的诗人形象又是怎样的呢?充分的诗人形象展现,也是诗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部分。《高中语文项目学习单元设计与指导》必修上第一单元的样章如下,有需要可扫码购买: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4860.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9月 9日
下一篇 2023年 9月 9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