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思想在笔尖自然流淌——谈文章的选题与写作

福楼拜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大多数教师只围绕“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样单一、僵硬的节奏周而复始地进行。长此以往,教师难免心生倦怠感。如何给平淡的教育生活注入激情,不断保持教师教育的新鲜度、专业的成长度及生命的精彩度呢?教育写作,无疑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
笔者梳理近十年发表的文章,发现较大一部分文章发表在《小学教学》(数学版)杂志上,涉及多个栏目,有理论探索、实践总结、主张鲜明的课例实录,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回顾创作历程不难发现,要写好一篇文章,我们需要历经海量阅读、多维思考、精准表达的磨砺。下面就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做法。
一、唤醒主动研究意识,在教育实践中提炼研究命题
一线教师长期浸润于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育场域”中,对教育教学现状有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教师要做有心人,具备教育敏锐性,时刻关注教育动态,捕捉热点问题,聚焦课改前沿思想,学会从日常纷繁的教育现象或事件中发现值得研究和分析的问题,从而不断拓宽自身的科研视野,提升自我理解力和判断力。

  1. 剖析教学现象,发现有效问题。
    “问题不会像礼物一样主动呈现给你”,而是靠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努力去发现。因此,教师首先要强化自身的问题意识。比如,新课改推行以来,笔者发现多元化的交流浮于表面,质量堪忧。经过思考,我撰写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交流的途径和策略》一文。在观课的过程中,我发现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课件,于是撰写了《试论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学生“双基”的影响及使用时机》一文。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不妨在确定选题的时候问问自己:我写的这个题目是否来自教学实际?这个选题是大家关心的吗?这个问题的解决对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吗?只有基于有效问题的提出和完善方案的解决这一前提,撰写的文章才会成为受读者欢迎的研究成果。
  2. 关注研究领域,提炼写作命题。
    教师在教育生活中,除了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保持长期持续的关注。以敏锐的教育眼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强烈、持久的研究意识,去发现实践过程中自己感兴趣、有感触的问题,将之与相关学术领域相联系,扎根于科学的理论基础,并以独到的观点进行阐述。比如,基于数学课堂上存在“浅表化、碎片化、线性化”的现象,我持续关注思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现“整体性、关联性、创新性”的问题,提出了“智性学习”的教学主张。围绕“智性学习”的主张,广泛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如《对智性学习内涵与价值的思考》《智性学习的理解层级发展模型及其对教学的启示》《用“智性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等。
  3. 聚焦教学热点,发掘写作话题。
    教学热点往往是教学改革过程中亟须澄清、破解的难点问题,也是编辑老师重点关注的话题,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作出回应的话题。《小学教学》(数学版)连续十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数量第一名,关键在于这份杂志能关注当下教育现场中凸显改革焦点的实时问题,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呈现富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的实践成果。因而,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正确把握当下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蒋澍老师每年撰写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年度综述》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比如,围绕“整体教学”这一关注点,我撰写了《开展整体教学,激发思维活力》一文;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我撰写了《丰富活动经验,提升度量素养——以“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为例》;围绕数学文化的浸润,撰写了《汲取历史智慧,发展数学素养——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等多篇文章,很幸运的是均被全文转载。细细想来,这些文章的共同点便是呈现的研究成果正是某个阶段备受关注的教育焦点。
    二、提升研究表达能力,在反思实践中创造研究成果
    张文质先生在“教师微革命15条”中提出的第12条是:坚持每天至少写200字。在我看来,持续不断的论文写作,是自己专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标志。写作绝不是从我们打开电脑敲下标题那一刻开始的,写作应该自然地融入教育生活中。教师的日常最佳状态应是带着思考去广泛阅读,带着问题去深入实践,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经过长期积淀,才可能写出“有新意、有价值”的专业论文。
  4. 坚持专业阅读,夯实学术底子。
    阅读,永远可以启发写作的灵感。二十多年来,我从未间断过自己的专业阅读。我重点读三类书,第一类是哲学和方法论方面的书,比如《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辩证思维逻辑学》《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第二类是教育心理学著作,比如《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人是如何学习的》《基于脑科学的教与学效能研究》;第三类是数学教育类著作和刊物,比如《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数学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为理解而设计教学:原理与方法》,以及《人民教育》《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与学》等几本较为固定的期刊。对于著作,我采用精读的方式,细嚼慢咽,务求读通读懂,吸取精华;对于杂志,一般采用略读的方式,看看目录,有选择地阅读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联的内容。当读到能丰富自己的教学主张的理论知识时,就及时做好摘录。长期持续深入的专业阅读,拓展了我的教育视野,丰富了我的教育见解,深化了我的教育认知,推动了我的专业发展,也有助于我深耕学术沃土。
  5. 勇于创新实践,疏通源头活水。
    好的文章一定是做出来的。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我们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资料,善于把想清楚的事情做扎实,把做扎实的事情说明白,把说明白的道理写下来,唯有如此,专业水平才会不断精进。比如,为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苏教版教材单独编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老师没有领悟编排意图,把策略教学课上成应用题教学课,忽略学生策略意识的形成。我通过执教“假设的策略”这一教学内容,发现通过“情境创设、题组编排、变式训练”能极好地提升学生感悟、运用策略的能力,于是写成《浅谈“策略”学习中的“设坎”艺术》一文。可见,一节课整体的教学设计或其中的某个知识点在课上教得很成功,就可以作为经验,加以归纳总结。教师要善于把既有实践当作一种客观对象进行理性的“再认识”,揭示教育现象、教育措施和教育效果之间必然或偶然的联系,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及作用,为以后相同或类似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6. 敢于反思改进,精进研究水准。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一个广为流传的公式: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教学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任何教师的课堂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失误和遗憾。教师可以在反思中将这些不足真实地再现,并思考纠正这些失误的方法、策略和路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句子”。困惑与思考是一对孪生兄弟,有困惑就会有思考,思考之后又会有新的困惑。在“困惑—思考—再困惑—再思考”的循环往复中,形成“实践探索—反思研究—专业发展—实践改进—理论创生”这一成长路径,从“心有所得”到“写有所成”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成为反思型实践者。比如,对于“平均数”的教学,很多老师关注如何求平均数,而对于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是一组数据总体水平的代表值这一知识本质认识不到位,导致课堂教学浮于表面。我研读数学史时,发现“平均数”教学的本质是认识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代表总体水平。于是,我撰写了《从真实走向虚拟》《引领学生触摸数学的本质——基于数学史的“平均数”教学改进纪实》等一组文章。看来,基于实践的反思,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反思,敢于改进,真正走向“教学即研究”的美好境界。
    三、锤炼教育研究品格,在反复推敲中完善研究表达
    好的文章需要精雕细琢,在不断修改与打磨中得以完善。对于投稿者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接到编辑老师的电话来讨论如何修改文稿,这是对作品的最大认可。修改文章,推敲细节是作者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我们须学会从更为客观、宏大的视角审读文章的框架、逻辑、语言,思考研究问题本身是不是真问题、好问题,采取的研究路径(理论、方法、模型、设计)是不是适合于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7. 还原框架结构,审视核心表达。
    撰写文章一般围绕选题先起草一个提纲,再围绕提纲进行选材,最终完成文章的撰写。当然,有些文章是作者的灵感迸发,文思泉涌,一气呵成。但不管何种方式,写完后都有必要将镜头拉远,从骨架、轮廓、衔接等角度重新审视,从整体上再次考量自己的表达。所谓骨架,就是文章的结构,不妨问问自己:文章的结构完整吗?层次分明吗?将标题、首尾和段首句拎出来,文章“立”得住吗?读者能明白文章要表达的核心主旨吗?笔者撰写《“乘法分配律”数学模型的建构》一文时,推翻重写了三次,从第一稿的课堂实录与评析,到第二稿的基于几何直观的视角,借助长方形将规律的揭示由静态的结果变为直观的表达,再到第三稿以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从模型思想建构的视角,揭示模型思想建构的一般程序——“探究现实问题,初步感知数学模型;提供充足时空,深入理解数学模型;抽象形成规律,建构完善数学模型;拓展知识结构,内化提升数学模型”。不得不说,重新架构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收获也是丰硕而有价值的。
  8. 推敲内在逻辑,呈现明晰序列。
    文章的立意正确了,框架结构条分缕析,就要考证表达的整体逻辑。看选材是否符合逻辑顺序,所用的案例能否有力佐证观点。用思维导图对文章的主要脉络进行梳理,尝试回答“是什么”的本体问题、“为什么”的价值问题和“怎么办”的方法问题。用“何以成为问题”“这个问题的现状如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等问题链,形成研究和表达的序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解释问题缘由,进行提炼总结。比如,我撰写的《开展整体教学,激活思维活力》一文,从“数学整体教学缺失的三大现象、整体教学的内涵和思维发展价值,再到策略探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特别是三大策略的提炼,如何有力解决文首提出的缺失现象,需要反复推敲,最后确定了“整体感知,找寻教学脉络;把握本质,深化知识结构;建立模型,发展理性思维”三大策略,并用自己原创的案例佐证了策略的可行性,给人以启发。
  9. 优化遣词造句,确保文从字顺。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在此基础上还要把镜头拉近,从头到尾地通读、修改和润色,确保文从字顺,各个部分过渡自然。完成一篇文章的撰写后,可以先搁置几天,回过来再通读,特别是文章的大、小标题,句式是否工整,表达是否贴切。
    教育写作拥有强劲的魔力,它让教师平凡朴实的生活方式闪烁出专业表达的光彩。通过写作,教师不但可以科学系统、深入持久地开展实践探索,而且实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通,促使每一位教育者从一个“埋头苦干者”成为“理性实践者”,从而勾画并呈现出我们所期许的美好教育蓝图。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研论文

如何评价一节课

2023-4-28 9:27:59

教研论文

如何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

2023-5-6 11:01:4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