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隔膜,赏一场听觉和视觉的盛宴​——再读《安塞腰鼓》

备课思考

上《回延安》这一课时,给学生听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那富有地方色彩的唢呐声,结果让学生听而却步。有位学生甚至问我,“老师,你这是要去吃席吗?”看来,学生对课文的隔膜,不但体现在写作年代,还有地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再读《安塞腰鼓》,当我读到“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这一句时,我想抓住“壮阔、豪放、火烈”这三个词开启文本阅读,带着学生领略一场听觉和视觉的盛宴。让学生先认识“安塞腰鼓”是首要任务,然后才能欣赏它的美。

鼓的历史

鼓的历史悠久,据《山海经》记载,鼓是皇帝和蚩尤大战的产物,后来发展成鼓舞士气、威慑敌人不可缺少的装备,所以有报警、告急、助威的作用。在《曹刿论战》就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描写。

后来为了携带方便,人们仿照鼓的形状,制作成系在腰间的小鼓,更容易形成娱乐活动,便有以鼓助乐的作用。陕西的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它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动作豪迈粗犷,富有变化;舞姿奔放雄浑,灵动震撼。

腰鼓助乐的形式,在我们南方也有类似的舞龙狮,但我们的龙狮,在锣鼓敲打中,是往上蹭跳攀爬的。正如文中所说“多水的江南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安塞腰鼓是惊心动魄的,陕西的地势决定了当地汉子剽悍、虎劲、牛劲的性格,决定了可以打这样的腰鼓。他们的剽悍尽情地捶打着鼓,挥舞出强劲的风姿。

腰鼓的美

安塞腰鼓的气势和美感,还需一位擅长抒情的作家成全。和谷在《和谷文集》中说到“刘成章的散文有一种深刻的黄土文化意象的审美意义。融入其中的信天游的味道,从而感到了音乐性最为恣肆汪洋的精神,从而感受人与世界存在的意味”。在刘成章的笔下,安塞腰鼓展现出了力量美、鼓声美、黄土高原上人的美和舞姿美。

1.力量美

如何写一种力量的美感,作者擅用修辞中的“排比”,利用句式本身的气势,表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劲儿。力量是“发狠的、忘情的、没命的”,那发狠地捶打,就像骤雨一样!那忘情地捶打,就像旋风一样!那没命地捶打,就像乱蛙、火花、斗虎一样,多么壮阔、豪放!一种抽象的力量透过具象展现出来,美感油然而生。

2.鼓声美

鼓声的美在“碰撞”,碰撞在山崖上,碰撞在观众的心上。鼓声是沉重的,回响是隆隆的。作者的生命体验贴在黄土地上,那鼓声便显现在他熟悉的角落里,在亲切的人民心中。刘成章是地地道道的陕北人,“生命史意识在你个体生命意识中流动,你的命运也正是以具象方式呈现给人们”。所以他笔下的鼓声,是“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的。

3.黄土高原人的美

黄土地培育出一群群剽悍、有劲的汉子,汉子们在腰鼓上释放着自己磅礴的能量,响动着惊心动魄的搏击,让我们感受着生命力的活跃和强盛。作者从搏击的鼓到剽悍的人,难道他只是在写安塞腰鼓吗?

4.舞姿美

当然不是!那是作者在赞美黄土高原的厚重滋养,那是作者在赞美陕北汉子的剽悍虎劲,那是作者在颂扬艺术的美感啊!汉子们的舞姿在光和影中变幻,他们的步法和队形,他们的动作和神态,不正是展现了黄土地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吗!

“在原始文化意象中所拥有的人类精神和命运的碎片,不过是祖先在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刘成章聚集所有力量,通过铿锵的断句,多样的修辞,尤其擅用排比,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欢腾,写出了黄土高原上剽悍的生命力,展现了自然与文化的融合。

后记:读到这里,我慢慢地合上书本,耳边仍有一阵阵隆隆的鼓声,震撼着心灵。老师的再读,意义便在此。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8822.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4月 7日
下一篇 2023年 4月 7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