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中和老师备课,内容是王昌龄的《从军行》。我问老师:“‘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我们一般都说‘乌云’‘红云’‘彩云’,为什么王昌龄说‘长云’呢?”老师愣了一下,好像没有想到这一层。我私下里认为:“长云”一词正写出了边塞独特的风光。在辽阔的青海湖上,没有任何遮蔽,极目望去,天空中漂浮的长长的乌云,遮住了太阳的光芒,连往日刺眼的雪山,也变得昏暗、苍茫而壮阔。如果改成“青海乌云暗雪山”,就突显不出边塞独有的辽阔苍茫之感。这“长云”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是第一次遇到,是新鲜的词语,值得好好玩味。所谓新鲜的语言,就是读者在阅读经历中,首次看到的、与众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它突破了常规的语法规则,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怔。对于这样独特的语言,我们读者要多看几眼,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也能反映读者的语言敏感性,看出我们的语感水平。读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的眼光自然聚焦在“绿”字上。“绿”不是形容词吗?为什么这里当作动词用了呢?“绿”和“到、过、入、满”相比,到底好在哪里呢?“又绿江南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呢?“春风又绿”和“照我还”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这就是新鲜的语言“绿”带给我们的思考、启发和魅力。读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我们会想:为什么三个名词并列成为了句子?“枯藤”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枯藤老树”又是怎样的画面?“昏鸦”是怎样的乌鸦?这三个词语连用整体在我们眼前呈现出怎样的画面?这画面的色彩如何?为什么让人感到如此压抑,暮气沉沉?这就是三个名词连用这种新鲜的语言特有的意境。新鲜的语言在文学创作中也称为“陌生化语言”。“陌生化”是指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陌生化”就是打破常规,造成新奇,它不是为奇而奇,而是用新颖的形式达成更好的情意效果。梁晓声在《慈母情深》中是这样描写母亲转身场景的:“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作者把“我的母亲”三次置后,三次重复,目的是为了突出“我”熟悉的母亲,在辛勤劳作时,“背直、转身、望我”三个动作的突兀、艰难、陌生!“我”朝夕相处的母亲,现在脊背是那么弯曲,身子是那么瘦弱,眼神是那么疲惫,这就是“我”的母亲吗?这三个毫不起眼的动作,直击作者的心灵,让作者无比震惊,无比惭愧!这三个“我的母亲”就是作者心中的呐喊!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一要素设计得好。它从三年级起就引导学生关注新鲜的语言,关注陌生化的表达。泰戈尔的《花的学校》一文编入该单元,里面充满了新鲜的语言: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东风吹口笛”“花儿跑出来”“花朵在上学”,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美妙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仿佛沾着露水,散发着清香,青翠欲滴!新鲜的语言,味道真好。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8714.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