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课后题转化为教学活动?
文/曹红格
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四年级语文老师。这个星期,我们年级组进行听课,我讲的是《海上日出》。很多专家都讲到“要依据每篇课文的课后题确定教学内容”,我就是这么做的。可是,年级组长说我把语文课上成了“回答课后题”,建议我“要把课后题转化为教学活动”。怎么才能把课后题转化为教学活动呢?您帮我出出主意吧。
小林
小林老师:
看完你的信,我由衷地为你点赞——多么积极上进、勤思善学的老师!
的确,统编语文教材的“课后题”,为老师们解决了“教什么”这一大难题。但是,“怎么教”,却仍旧是很多老师的困惑。
“怎么把课后题转化为教学活动呢?”我们就以你刚教过的课文——《海上日出》为例,谈一谈吧。
图片
《海上日出》有两道课后题:
1. 默读课文,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
2. 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我们先看第一题:
默读课文,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
这道题目的关键词是“说说”,怎么说,是关键。我们可以分成三步来“说”。
第一步,概括说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海上日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先请同学们找文中原句回答。大家就会找到课文结尾的句子“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再请同学们换成自己的说法——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
你看,第一步概括说,就变成了“读课文——找原句——换说法”这些教学活动。
第二步,展开说
仔细读过课文,你就会知道,课文写了不同天气情况下日出的景象。
再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了几次海上日出的景象?分别找出相关自然段。
接下来请大家交流,根据交流可以得知:第2、3自然段描写晴天时的日出,第4自然段描写多云时的日出,第5自然段写天边有黑云时的日出。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思考:如果想把海上日出这一奇观分享到朋友圈,该抓拍哪几个画面,才能让大家看到日出的过程呢?这样,让同学们经历了一个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过程。之后,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话描述晴天时日出的景象。
照样子,再说一说多云时和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象。
你看,第二步展开说,就变成了“读课文——找不同日出景象——描述画面”这些教学活动。
第三步,连起来说
把前两步连起来,用“总分”段式把海上日出的景象说一说。教师可以提供表达支架:
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
晴天的时候……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
有时天边有黑云……
可以先自由练习,再让同桌互相说一说,最后请学生自荐分享。
你看,这样一处理,课后第一题不就转化为教学活动了吗?而且扎扎实实训练了“说”的能力。
图片
我们继续看第二题:
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作为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是最重要的。这道课后题,就是指向表达方法。作者把晴天时的海上日出写得最细致,就以这部分为例来学习吧。
课后题的关键词是“想想”,怎么想?我们也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理清表达顺序
日出的景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标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很快,大家会找到“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一刹那间”这些词语,教师顺势板书,此时,整合“交流平台”,出示学习小伙伴的话:
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如,《海上日出》的第2、3自然段就是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教师点拨:随着时间变化,早晨的太阳也在变化,所以第2、3自然段的写作顺序,就像学习伙伴说的按变化的顺序来写。
小林老师,你看,“理清表达顺序”就设计成了“读课文——找关键词——阅读交流平台”这些教学活动。
第二步,学习表达方法
老师朗读第2、3自然段,同学们闭着眼睛听,在脑中还原日出的景象。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是摄像师,截取最精彩的一段视频分享给大家,你会截取哪一段呢?
请学生读原句,说理由,进行交流。
教师随机点评,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关注太阳的颜色、光亮、位置的变化。
根据大家发言,重点关注: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借用人的动作,写出了太阳的动态变化。在作者的眼里,此时的太阳,就是一个奋力冲破阻力的人,给他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颜色红得可爱”,这句话,不仅写出了初升太阳的颜色,还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顺势,教师总结:怎么把印象最深的景象写清楚?一写清景象特点,二写出自己的观景感受,三巧用连接词。
你看,“学习表达方法”这一步,就设计成了“读课文——关注描写生动的句子——发现写作写法”这些教学活动。
第三步:看视频说景象
教师播放一段日出视频,请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景象。这是一个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小林老师,你看,这样一来,两道课后题就转化为教学过程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大体的过程,具体细节需要根据学情细细打磨。
“如何把课后题转化为教学活动?”这个问题,无论教哪一课,都需要我们根据学情、教学要求、课文特点认真琢磨。基本流程就是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分解为教学步骤,每步设计相应教学活动。
图片
图片
另外,给你推荐两个我特别喜欢的课例——王崧舟老师的《好的故事》,薛法根老师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反复观看,认真思考他们是如何把课后题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你一定会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当然,课后题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学时还是要通盘考虑,哪些需要重点转化,哪些不需要转化,当成作业处理一下即可。我们要重视课后题,但不要被课后题牵着鼻子走。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一些启示。
曹红格
2021年5月16日
图片
曹红格,任教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实验小学。中小学高级教师,保定市名师,保定市骨干教师,儿童阅读指导师,百班千人助理导师。创有个人公众号“一墨创意读写营”。作品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作文评点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