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三组的一篇课文,该组课文以语言的艺术为单元主题,通过古今人物语言的艺术,展示了语言的魅力。它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是一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的古文,但故事风趣睿智。下面结合我的教学片段,浅谈一下教学反思

片段一:

师:生活中有很多精妙的语言。有的语言幽默风趣,有的语言机智巧妙,有的语言精练得当。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三组课文,从《杨氏之子》这课中去感受一下语言的魅力吧!板书:杨氏之子(生齐读)

师: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课题是说,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师:(指另一位男生)这是?生:林氏之子。

师:(指一女生)这是? 生:蒋氏之子。

生:子是男的,应该是蒋氏之女。

师:你们不仅理解课题的意思,还可以举一反三地运用。甚聪惠!

反思:明白和了解只是教的一个浅层面,学生未必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引导学生用文言文介绍自己,创造性地依托文本的教学设计,不但有利于学生体会古文与今文的不同之处,而且激活了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在营造古文介绍的情境下,更使学生对文言文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才能快速有效地内化为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片段二:

师生合作有感情朗读

师:孔指以示儿曰 男生:此是君家果。

师:儿应声答曰。 女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大家评一评。读的怎样。

女生:男生读得很有节奏。

男生:女生不仅读得有古文节奏,还读出反问的语气了。

师:女生们读的很好,还有一些小小不足。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师:什么叫应声答曰呢?

师:今天星期几?生:(迟疑)嗯,星期四。

师:这不叫应声答曰。师:今天星期几?

生:(回答迅速)星期四。

师:什么叫应声答曰?

生:回答迅速。 生:不假思索。 生:反应很快。

师: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生:杨氏子聪明机智、对答如流、真的甚聪慧…..

反思: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抓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对话进行了对比,意在引导学生体会出杨氏之子妙在答而不芒,含蓄婉转,不失礼貌;妙在话中有话,温文尔雅,机智幽默。这些教学内容学生比较容易体会,但是怎样从古文字中体会妙在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呢?我从朗读入手,带着学生细细品读文本,指出朗读中的不足,结合生活实践,点拨学生探幽揽胜,发现体现杨氏子反应迅速的秘妙之处。哥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可见,读到细处就能打通言和意的关节,明了表达方法,做到言意兼得。因为文本细处就是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的结合点。读到细处即见方法。

片段三:

师:今天我们从《杨氏之子》《徐儒子》这两位九岁孩子身上感受到精妙语言的魅力,体会到语言表达的艺术,我们在生活中是否也能风趣机智地运用语言呢?

师:如果别人说你黑,你怎么说?

生:太阳晒得多。

生:不机智,我会说,我很酷。

生:我会说,你不知道吗?咱们长得差不多。

师:这个挺机智风趣,还能怎么说?

生:咱们彼此彼此,半斤对八两。

生:我会说,因为太阳喜欢我,总是照着我。

师:这个说法挺幽默。

生:我会说,我是型男,不是小白脸。

生:我会说,我是黑脸包公。

师:你们可真敢说。

生:我会说,我长得黑,才不白活一辈子!

师:这个很有意思,谦虚中还表明自己不想白活一辈子的志向,甚聪惠!

生:我会说,你不知道我是班上公认的黑马王子吗?

师:你的语言很有艺术,将别人的批评当成赞美,幽默风趣。

反思:随着有效教学框架的不断深入,课外拓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基于本文的特殊性,可能很多教师都给学生推荐不同版本的《世说新语》,意在以一篇带多篇,不仅将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激发对文言文的兴趣,更是初步渗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使得 “课虽终,思未止”。我在教学中也补充了徐孺子的古文,结果学生不愿意深入,教学效果远达不上我的期望,我不仅反思这样的拓展是否恰当,是否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而忽略了教材本身呢?

特级教师路培琦说:“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进行的教学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教学思路。你要利用这个教材和思路达到你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把教材当作圣经念。”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学习生活,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它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主题。

细细分析,可以发现,《杨氏之子》选自人教课标版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三组专题: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艺术”,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主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编写意图有以下几方面:
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积累优美在语言,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并学习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达;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开展综合性学习,重点是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
因此,学习这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能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所以我觉得这堂课不单要教会学生读懂《杨氏之子》,还能学以致用。语文即生活,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我在思考:课后的拓展是否也能从教材入手,创造性地去使用教材呢?小结课文后,我就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话题,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巧妙应答,意在达到超文本结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僵化文本内容分析式结构中跳出来,架起沟通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拓展知识视野。鼓励学生因小见大,举一反三,联系实际去发现文本深层的丰富内涵,获取创造性的阅读成果;不能回避语言运用训练——不是让学生简单的参加语文教学过程,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与老师一起参与语文教学过活动,由此使其阅读教学效益最大化。这样达到既深入文本,而又能超越文本,做“入乎其内”到“出乎其外”的语文生活运用之旅。

芜湖市峨桥中心小学

蒋山分校

俞君玲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11948.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0年 5月 31日
下一篇 2020年 5月 31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