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与译文
张岱 原文展示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2
- 0
-
《湖心亭看雪》考点真题演练
考点一:词语理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余拏一小舟[撑(船)] B.是日更定矣(更多) 上下一白(全)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勉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0
- 0
-
《湖心亭看雪》中心思想写作特色
八、中心思想 本文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同时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淡淡的故国之思。 九、写作特色 (1)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白描手法就是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全文一百多字,写湖、写雪、写人,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如本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12
- 0
-
《湖心亭看雪》理解性默写段落结构
六、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3.《湖心亭看雪》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语句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湖心亭…- 30
- 0
-
《湖心亭看雪》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一、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传世。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西湖书社1982年版)。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 21
- 0
-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文学家张岱山水小品代表作,写景主要为白描手法,同时与叙事结合,表现了曾经的富家子弟张岱与繁华不再的失落情绪和雅趣。对于本课的学习,主要在熟读基础上,以“痴”为切入点,学生主动把握文意,对照原文,评析插图,引入相关内容链接,提升学生对“白描”手法的领悟能力、与把握作者内心的情感,进而突破难点。同时加入拓展阅读,为学生提供更多优美诗句的积累,扩大知识储备,培养他们阅读美、欣赏美的能…- 0
- 0
-
九上语文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故事背景 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 2
- 0
-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2021·辽宁辽宁·中考真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 8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