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2021·辽宁辽宁·中考真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B.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

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 (《陋室铭》)

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

2.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4.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

5.【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_;【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__

【答案】1.B

2.(1)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四周的树林都是积雪,登高远眺时时可见。

3.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4.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5.家国之思; 自然之乐。

02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__

(2)上下一白 一:__

2.把语段【甲】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文中划线句子是怎样描写湖心亭美景的,请简要分析。

4.语段【甲】和语段【乙】同是写雪景,但景物特点各有侧重,请写出其不同点?

【答案】

1. 消失 全

2.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3.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语段【甲】侧重表现雪后西湖之景万籁无声、冰天雪地的特点。

语段【乙】侧重表现夜里下雪时雪敲竹子,铮铮有声,暗窗红烛,明暗有致,富于诗意的特点。

03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心已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3)余挐一小舟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B.①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②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C.①从武林门而西。 ②学而不思则罔。

D.①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3.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初至西湖记》表达了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5.《湖心亭看雪》写的是冬日雪后的西湖,《初至西湖记》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景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

1.(1)还(2)抬(3)撑(船)

2.A

3.B

4.(1)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颜面,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

5.《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手法写景(或答出“白描”也可)。

《初至西湖记》连用四个比喻,语言生动,浓墨重彩,描绘了西湖美景。

04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日,湖中中人鸟声俱绝。是白更定矣,余举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抚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复的者,善说……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选自袁宏道《游惠山记》,有删改)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雾凇沆砀 沆砀: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_

(3)是金陵人,客此 客: __

(4)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 不足:__

(5)而此地去惠山最近 去: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3.【甲】文主要运用了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乙】文两段之间运用了_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山中胜景的喜爱。

3.【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闲趣?这种闲趣分别体现了张岱和袁宏道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

1.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客居 不值得 距离

2.(1)(我)穿着毛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2)(我)才知道真正使病痊愈的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

3. 白描 对比

4.游山玩水。张岱:对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追求;袁宏道:对不为世俗羁绊、超脱名利的生命本真的追求。( 意思对即可)

05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选自《论语十二章》节选)

【乙】

列子学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 独 射 也 为 国 与 身 亦 皆 如 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选自《列子学射》)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学而时习之

②不亦说乎

③温故而知新

④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2.请将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非 独 射 也 为 国 与 身 亦 皆 如 之

4.乙文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列子主动采用了甲文中的哪些学习方法?(至少两种,用自己的话回答。)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日,湖中中人鸟声俱绝。是白更定矣,余举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抚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复的者,善说……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选自袁宏道《游惠山记》,有删改)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雾凇沆砀 沆砀: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_

(3)是金陵人,客此 客: __

(4)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 不足:__

(5)而此地去惠山最近 去: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3.【甲】文主要运用了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乙】文两段之间运用了_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山中胜景的喜爱。

4.【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闲趣?这种闲趣分别体现了张岱和袁宏道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1.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客居 不值得 距离

2.(1)(我)穿着毛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2)(我)才知道真正使病痊愈的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

3. 白描 对比

4.游山玩水。张岱:对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追求;袁宏道:对不为世俗羁绊、超脱名利的生命本真的追求。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5238.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9月 17日
下一篇 2023年 9月 17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