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古文阅读练习及标准答案

六国论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2.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3.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4. 暴霜露(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古义:______________

2.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______________

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件事

古义:______________

4.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古义:______________

5.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义:______________

6.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兵

非兵不利(        )

而秦兵又至矣(        )

2. 亡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义不赂秦(        )

2. 李牧连却之(        )

3.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4.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5.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6. 以地事秦(        )

7.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8.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9. 始速祸焉(        )

10.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2. 洎牧以谗诛。(        )

3. 是又在六国下矣。(        )

4.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5. 斯用兵之效也。(        )

参考答案

一、1. “厌”通“餍”,满足;2. “当”通“倘”,如果;3. “无”通“毋”,不要;4. “暴”通“曝”,暴露。

二、1. 它的实际数量。2. 泛指祖辈、父辈。3. 表示由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于”“以至”。4. 先例。5. 智谋与力量。6. 这样以后。

三、1. 名词,兵器、武器/名词,军队;2. 失去的/灭亡/逃亡的人。

四、1. 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2.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3. 名词用作动词,礼待。4. 名词用作动词,吞下。5. 名词做状语。日,每天;月,每月。6. 名词用作动词,侍奉。7. 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8. 名词用作状语,按理来说。9. 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10.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五、1. 被动句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2. 被动句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3. 判断句 这是比六国还要差了。

4. 判断句 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5. 判断句 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