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标准答案(16套)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日希,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1)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___,语言沉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2)请比较苏词和贺词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_ ___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 万 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这首词在歌咏荷上雨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五首(其一)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 鹰 杜 甫

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怎样的抱负?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径 溪

罗隐

径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醉太平

张 可 久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

①②③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钝。葫芦提倒稳!

[注]①迷魂阵:元人以此代指妓院。②睡馄钝:躺着的馄饨,比喻软弱站不起来。③葫芦提:糊涂,亦代指喝酒。

这首小令的主题是什么?透过这首小令,我们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曲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诗后题目。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博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请从思想内容上评价这两首诗。(不低于50字,不超过150字)

8.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

(1)作者对“秋日”是怎样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答:___

(2)试分析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

答:

9.阅读下面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____。

(2)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_。

(3)颔联“万壑有声含晚霞,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通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 ____

10.阅读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完成后面题目。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①②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此景的目的是什么?

答:_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_ ___

(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答:__ ___

1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全诗采用的是的表现手法,其中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的景象,后四句抒情,表达的是__的感情。整首诗的风格是_,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的诗句是_。

12.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1)—(2)题。

上 邪 汉·东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1)以上两首诗同写对爱情的坚贞、执着,但是语言风格迥异:前一首风格是,后一首风格是__。

(2)两首诗的艺术技巧也不相同:前一首主要用___方法,后一首综合运用了__等方法。其好处是。

13.阅读李商隐的《贾生》,回答问题。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①受原:举行祭祀,接受神的福佑。②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③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①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情节作为这首诗的题材。

 ②诗中,“虚前席”生动描绘了孝文帝怎样的情状。

 ③说说“可怜”一词的表达效果。

 ④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苏台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答: ___

(2)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 ___

15.读两首咏梅词,回答(1)—(4)题的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混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最能显示出两位诗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__

(2)两首词各自的情感基调是:___

(3)请简析两首词所塑造的梅的形象的基本特征。

16.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梦江南 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1)试从思想内容方面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2)试从景物描写与感情抒发角度比较其特色。

参考答案

1.(1)对亡妻的怀念之情。(2)苏词直抒胸臆,纵情放笔,淋漓酣畅;贺词情感物化,情景交融。

2.(在词中作者咏荷花运用了衬托、比喻、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上片的一、二句写西湖烟水是为了衬托庭院荷池;下片中正面写荷花中又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所写景物很富有动感)

3.(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不是一般的客观描摹,而是赋予人的情态,收到了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一夜细雨的滋润,娇嫩嫩的花草已经感到受不了,一个“含”字,一个“卧”字,不仅刻画了芍药蔷薇经雨后的娇弱状态,传出了它们的愁绪,就连诗人的惜花心情也包孕其中)

4.(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5.(许多事故,往往出在人人自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

6.(这首小令辛辣地讽刺了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揭露了世俗风气的腐败,指出贪财乃是世风腐败的根源。作者痛恨丑恶的世风,不甘同流合污,只求独善其身)

7.(两首诗写的均为离情别绪,陈诗前两句写送别友人后夜晚的深沉,后两句写友人离去后周围的冷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王诗写分手在即的情态和心绪,目送友人远去后的哀愁,感情沉静深挚。两诗都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8.(1)作者一反过去诗歌的“悲秋”习惯,而断言“秋日胜春朝”,表现作者身处逆境却奋发向上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2)①对比鲜明,在对比中显现作者的态度。②虚实结合,由虚入实,

“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9.(1)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2)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3)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10.(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2)衬托(或:烘云托月)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3)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1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滕王阁的位置及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物;对物换星移,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感叹;含蓄蕴藉哀怨低沉;“槛外长江空自流”。

12.(1)真率其崛,热烈泼辣;清丽幽雅,婉媚含蓄;(2)浪漫想像(或夸张);用典、寓情于景;前一首民歌,想像愈奇就愈见其心至纯,其情至深,其志至坚,其爱至贞。后一首,综合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和典故,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使情感显得含蓄、深沉而纯一,给人以永长的回味。

13.①《史记·屈原列传》中贾生自长沙召回,孝文帝夜问贾生鬼神之事;②孝文帝听得入神;③“可怜”一词有含蕴的讽刺效果,用在孝文帝“夜半虚前席”,使后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更耐人寻味。④诗的前两句写文帝求贤之切,第三句承转交错,写文帝听得入神,第四句点破而不说尽,求贤的目的是为了“问鬼神”。全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

14.(1)前者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构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上,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乐景写哀景;后者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2)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15.(1)陆词“零落成混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2)陆词:寂寞、孤独、苦闷;毛词:乐观自信,胸禁博大。(3)陆词:坚贞不喻,孤芳自赏;毛词:无私奉献不居功,以与民同乐为乐。

16.(1)相同:都写了江南水乡的景色。不同:①前者写春景,后者写夏景。②前者写白天,后者写夜晚;③前者写晴天,后者写雨景;④前者写实景,后者写梦境。

(2)①景色特点:前者色彩明丽,后者宁静朦胧;②感情特点:前者激情奔放,后者悠闲自在。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