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正确理解诗歌意象及其作用

正确理解诗歌意象及其作用

1、营造氛围:《琵琶行<并序>》“枫叶荻花秋瑟瑟”。

2、借景抒情:

3、塑造背景或环境: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4、塑造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6、奠定情感基调: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以景衬境: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8、以景衬情: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甫《登高》、《绝句•江碧鸟逾白》。

高考题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2015年天津卷)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答: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2014广东卷)

望江怨•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答: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3、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2014天津卷)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答: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