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总汇

诗歌的景物形象鉴赏


知识点1:景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

1、这首诗歌的意象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这首诗(词或某句某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图景,画面)?

知识点2: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切入点。

意象是意境的基础,分析意境一定要从意象出发来体会 。


方法:1.意象切入法( 画面无人)
(时间 + 地点+意象)+意境特点

2.要素描述法(画面有人)
时间+地点+人物+情感+事件

(有些要素无法或者不必出现)

知识点3:意境题型的专业术语。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1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寥落萧条、荒凉孤寂、冷寂幽静、

2幽美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静谧安娴、恬静优美、宁谧朦胧、明净绚丽

3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春意融融、繁丽热闹、

4阴沉凝重、悲壮苍凉、苍凉雄浑、辽阔高远、壮阔旷远、雄浑壮阔、雄奇优美等。

5 飘渺变化、清新明丽、朴素自然、清新飘逸


四、例题精析


【例题1】(09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题干】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考查诗歌形象、意境的能力。首先要找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然后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征,如冷清凄凉、恬淡静谧等,再组合起来看它们共同具有什么特点,即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注意回答时,答案中既要有包含名词性的对画面景物进行概括的词语地点(“江南水乡”),又要包含形容词性的描绘画面意境的词语(“清幽恬静”)。


【例题2】(2009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的注释】①鹧鸪天作于代人赋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题干】(1)鹧鸪天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案】鹧鸪天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

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

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

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解析】同样这首诗考查形象、意境的能力。首先要找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然后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征,如冷清凄凉、生机勃勃等,再组合起来看它们共同具有什么特点,即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注意回答时,答案中既要有包含名词性的对画面景物进行概括的词语时间,“早春”地点(“江南),又要包含形容词性的描绘画面意境的词语(“春意盎然”)。

【例题3】(2007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 ⑦之。

注释:

1.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

2.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3.有:得到。

4.掇:摘取、拾取。

5.捋(luō):成把地握取。

6.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

7.(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题干】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象?请概括描述。(4分)


【答案】妇女们(人物)在田野上(地点)边采野菜边唱歌(事件),一派欢快(情感)的劳动景象。     


【解析】同样这首诗考查形象、意境的能力。不过,稍微有点变化,出现了人物,所以答题格式成了某人在某时间某地点带着某样的情感干某事。

【例题4】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⑴,汉家宫阙动高秋⑵。

残星几点雁横塞⑶,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⑷,红衣落尽渚莲愁⑸。

鲈鱼正美不归去⑹,空戴南冠学楚囚⑺。

注⑹ 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妒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⑺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悦之,召而吊之。’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题干】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6分)


【答案】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

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远近视角变化”“诗中有画”等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从意境和表现手法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要从整体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


五、课堂运用


【基础】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于成都草堂时。


题干】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江边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意境题型的鉴赏,没出现人物,所以按所以就可以按第一种意象切入法
(时间+地点+意象)+意境特点(画面无人)的格式答题
问了情感就把情感也写上。


【巩固】(200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题干】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时间) ,农家人(人物)在农田(地点)忙于耕作(事件)的景象.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意境题型的鉴赏,画面中出现了人物,所以按第二种模式要素描述法(画面有人)
时间+地点+人物+情感+事件 。


【拔高】 (2012年太原二模)阅读下面元曲,完成8-9题(11分)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稳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①,回首见山家②。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①云沙:云海。②山家:山那边


题干】前四句描绘子怎样的画面?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5分)


【答案】描绘了一幅云山飘渺变化的优美画面,(3分)最大的手法是衬托(云山互衬)。(2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意境题型的鉴赏,画面中没人,所以就可以按第一种意象切入法
(时间+地点+意象)+意境特点(画面无人)的格式答题,时间、地点不明显,意象云山比较明显,意境特点根据景物的变化很容易找到。


六、课程小结


景物形象分析诗歌意境的答题模式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如果问了表达作者的情感就答上,如果没问,或者分值比较少,就可以不答。、事物形象的鉴赏物象,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课后作业


【基础】(2009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题干】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巩固】(2014太原高三第一次测评)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双调.折桂令.秋思

元.乔吉

红梨叶染胭脂;吹起霞绡,绊住霜枝。正万里西风,一天暮雨,两地相思。恨薄命佳人在此,问雕鞍游子何之?雁未来时,流水无情,莫写新诗。


题干】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图景?在全曲中有什么作用?(6分)


 


 


【拔高】(2014广东卷)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

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题干】(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基础】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题型的鉴赏,首先看前两句画面中有没有人,经过分析是没有人的,就可以按第一种意象切入法
(时间+地点+意象)+意境特点(画面无人)的格式做题,时间、地点很明显就写上,总体意象不明显就不用写,但是意境特点必须写,这些意象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融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阴沉凝重,答案由此得知。

【巩固】


【答案】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疏秋景图:那红色的梨叶经过秋风秋霜的浸染,如同涂上了一层深红色的胭脂,风起叶漂,那绯红如朝霞的叶片随风飞舞,像轻绢薄纱,有时轻轻落地,有时挂在经霜渐枯的枝条上.凄凉的秋景为全曲烘染了一种伤感的氛围.(总结概括2分,描绘意境2分,作用2分,共6分)


【解析】这首诗同样考的是诗歌意境题型的鉴赏,没有人可以按第所以按所以就可以按第一种意象切入法(时间+地点+意象)+意境特点(画面无人)的格式答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某某春(夏、冬、秋)景图,可以说成春(夏、冬、秋)+意境的图景。

【拔高】【答案】(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诗歌意境题型鉴赏的能力;没有人可以按第一种意象切入法(时间+地点+意象)+意境特点(画面无人)的格式答题。分析词句:抓关键意象。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断送扁舟过”可见行人已远行;“愁云”“恨”可看出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