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课表1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及标准答案

全国课表1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2016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8、(6分)①前四句主要描绘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磅礴的景象。②这样写的用意是,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

9、(5分)诗的后两句运用传说人物任公子的典故,既歌颂了圣主明政,治下盛唐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又隐约透露出诗人心中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2015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的一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第一问(3分):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2014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  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2013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巧取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有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2012年年全国新课标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适用于宁夏、海南、陕西、吉林、黑龙江)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 雪 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8.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答: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赏析】

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关山月》、《骢马驱》、《雨雪曲》,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擎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笔者亦有同感。

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南朝陈大臣。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遂擢为侍郎,后更官至太子中舍人。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反,台城陷,辗转避难,流寓岭南。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还为中书侍郎。后主即位,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世称「江令」。江总虽身为宰相,但不理政务,终日与陈暄、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吟作艳诗,荒唐无度,当时谓之狎客。入隋,为秦王文学,卒于江都。有集三十卷,已亡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江总是宫体诗重要作家,今存诗近百首,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淫乐助兴之作。

2009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既是考查考生评价作品内容的能力,也是为下一题评价作者思想感情作出铺垫。词的上阕对初春时乡村景色的描写具体生动形象,首句用一个“破”字写桑叶嫩芽突破外包薄膜萌出的动态,表达了春来万物复生的速度和欢欣。第二句写东邻农家蚕卵已化生为幼蚕,象征着民间生活的勃勃生机。第三、第四句通过青草黄牛、夕晖黑鸦的色彩对比,点染出初春傍晚乡间的风光,第三句的“鸣”极富韵味,第四句的“点”非常传神,而牛犊回栏、暮鸦归林这两个特定的意象,也与作者解官弃职、回归田园境遇中的心绪感受相通。这些景象的要素,只要用心体会,叙述起来并不困难。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取这样的题?

【参考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分析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城中的桃花李花虽然高居枝头艳丽多姿,但一遇风雨就会凋落,就好像朝廷官场总是充满邪风恶雨,达官贵人往往朝不保夕;而乡间的荠菜花虽然贴地而开朴素无奇,却能沐浴春风在溪头竞放,就像自己回到乡下民间,获得了新的生活乐趣。词的最后两句巧妙地运用了对照(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城中桃李与乡间荠菜花两相对照,结合前面所写的桑芽幼蚕、细草黄牛、青旗酒家等充满生机的景物,体现了作者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词题作“代人赋”,结合注解①的提示,可能是有友人对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的生活表示担忧,作者就以代友人填词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心态。而以友人口吻道出自己的心迹,使以荠菜花自况更加自然,同时也有与友人共勉的意味,效果独特。

对诗词的鉴赏,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考生的答案不必与参考答案完全一样,只要能言之成理,就可酌情给分。

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这道题是为了让考生更好地理解、赏析这首诗而作的一个铺垫。所选的鉴赏材料是首题画诗,要想真正能鉴赏这首诗就应在脑海中先有这幅画的图像:一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林子里树叶已显泛黄,有些也已坠落在地;一个人抱着水瓮在行走;山那边隐隐约约地露出了寺庙的一角。画面上,小溪、树林(树叶)、人、瓮、山(山坞)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至于寺庙,则可有可无。这画面呈现出的,确是一种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上一题的铺垫,使人的脑海里有了李世南所画扇面的一个大概图像。但题画诗不只是简单地描述画面,还要发挥想象,阐发画面之外的东西。这是诗人要做的,也是我们读诗的人需要去体会并加以鉴赏的。画面上有小溪,诗人便让它发出了“潺潺”的水流声。画面中有树林黄叶,诗人便联想到“秋风”,并使之发出“瑟瑟”的声响。画面里出现了一个人抱着个瓮,不管此人是去溪边汲水还是汲满了水匆匆赶回家,诗人便推定附近必然有座村庄。画面如有寺庙一角,就使诗人很自然地想起了寺庙里的钟,并似乎听到了它发出的悠扬的声音;也有可能画面中没有出现寺庙,但诗人由画面渲染的气氛而耳边仿佛响起了富有韵味的钟声,并想象此钟声定然来自山坞那边的寺庙!诗人所添加的画面之外的这些内容,一方面使画面上原先静止的东西似乎都动了起来,有声有色,这些添加的声响也使野外乡村显得更为幽静;另一方面,它还拓展了画面,如村庄、寺庙的钟(甚至寺庙),原本都不在画面之中,这样使画面更丰富多彩了。

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第二联两句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较得失”一句是承“爱棋”句而说,因为“爱棋”是爱棋的方,所以没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记宫商”一句是承“怜琴”句而说的,由于“怜琴”爱的是“弦直”,不在琴声,故怎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正是有了这第二联的两句,更突出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的情怀?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