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类试题训练及标准答案汇编(二)

初中语文古诗类试题训练及答案汇编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除钟磬音。

1.请赏析诗中的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诗句运用“曲”、“幽”、“深”等精当词语,写出了后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特点。

2.请写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字面意思。句中的“悦”“空”两个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美丽的山色使鸟儿欢悦,静静的潭影使人杂念顿消



两词都是使动用法,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和人们内心宁静平和,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心无杂念、淡泊名利的情趣。

3.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句抒发诗人寄情山水、忘却尘俗的隐逸情怀。

二.阅读《多景楼》回答下列问题。

《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
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注释】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曾登临此楼,写下了这首诗。    ②钟呗:梵音的歌咏。    ③冥鸿:飞入远天的鸿雁。

(1)全诗总写多景楼形胜的诗句是: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2)第二联的景物描写很精彩,“浮”和“入”用得很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进行品析。


第二联中最精练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浮”和“入”。上句写水光,用一“浮”字,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宫观;下句写山色,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两个动词使得水光、山色构成的静态画面变得鲜活起来,赋予动感。

(3)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的远大抱负,虽然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心中并未放弃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的思想情怀。


 


三、《孤雁》

(1)分别概括诗中孤雁和野鸦的形象特点。


孤雁思念同伴,非常执着。野鸦则是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的象征。

(2)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实际上融入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对亲朋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四、《鹧鸪》

(1)颔联中“雨昏、花落”渲染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这一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


  
凄迷的意境,伤感的氛围。屈原/
娥皇、女英溺于湘江
。  

(2)体会颈联中“乍、才”的表达作用。

 
 
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借鹧鸪啼声之悲切抒写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五、《木兰诗》

(1)概括木兰的形象特点。

 
 
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2)简析全诗内容详略安排的特点。


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详细,而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写得比较简略。 

(3)体会诗的最后一段以双兔为喻的表达作用。


以兔为喻,赞美了木兰的聪明才智。


 


六、《观刈麦》

(1)如何理解诗中“力尽不知热”一句的内涵?


“力尽不知热”反映了刈麦者的矛盾心理,并非是他们不知热,而是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得忍着、挺着。 

(2)诗中那位贫妇人的言行反映了当时一个怎样的残酷现实?


    
繁重的赋税逼得一些农民失去田地,即使是有田的农民将来也有可能失去自己的田地。

(3)诗的末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