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歌教学反思

课前我做了大量准备:

一、买了《百家姓》,根据本班孩子的姓氏去研究每一个姓氏的相关知识。有些历史知识对我来说其实是模糊的。比如刘邦是古代第一位平民皇帝。比如《百家姓》排名第一位的之所以是“赵”,是因为本书是宋朝人写的,而宋的皇帝是赵匡胤。

实际上2015年全国人口调查时,“李”是第一大姓。而“李”最初是“理”。又比如,能一直流传下来的“大姓”,其实在源头上他们就是贵族。而很多姓氏的来源也特别有意思,有的是地名,有的是官名,有的是国家名,有的是因为自己从事某种行业,还有的就因为尊崇某人,就给自己擅自改了姓,如朱元璋,而朱元璋最开始的名字跟很多人一样,是以数字命名的,叫重八。

还包括很多字的笔顺笔画,比如“歌”这个字,其实之前我自己所写的笔顺是错误的,因为发现自身的这个缺陷,所以每次教新的生字,我都要查一遍,生怕给学生示范错误。这些都是我在课前做的知识储备。都是值得肯定的。

二、课堂环节上,我设计了好几个风格截然不同的环节。最开始跟听课老师打招呼,让孩子大声讲话,树立自信。然后讲解我的名字,引入“姓氏”。之后,读课文,让学生提问题。学习“徐”和“许”时,我联想到协助学生来介绍自己的姓氏。然后提到了“尹”姓,学生说“‘尹’字,我组的词在字典里呢。”于是我就顺势说:“那我们去字典里找一找吧!”这一找不要紧,全班同学第一次通过查字典找到了一个字!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学习,把课堂变成了“生本课堂”,这是好事!

但问题也有很多,可以说让人痛心疾首:

一、听课之前的课间,我为了了解学生都有哪些问题,所以事先让学生读了读课文,然后把自己的问题写下来过。其中有半数以上孩子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古月胡,口天吴?”说明他们对此不明白。这应该是课堂的重点,幸而学习后得以解决。

其实,我当时看到的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是子彤写的“为什么说‘中国姓氏有很多?’”我在备课时,正想以此点为契机,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用“姓氏”引出来,“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中国姓氏、中国汉字以及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其实这才是最精彩的课堂设计环节,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但是真正到了课堂上,那个提问题的子彤,没有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竟然等不及了!虽然整堂课还算流畅,可是离我的初衷很远了,追悔之时,陡然明白教师的耐心引导和课堂机智是多么重要啊!我本该再等一等,或者我本该再想办法引导她一下,结果这个环节我就这么草草结束,狼狈的脱离了我的既定目标和本课应该有的情感高度。

学习“徐”和“许”时,我联想到协助学生来介绍自己的姓氏。结果全班一起去查了“尹”字,导致最后书写“国”字环节都来不及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思考了很久。从这里能说明一个问题,学生想要学习查阅字典的这个需求,我并没有提前加以预设。它之所以出现,完全是意外。满足学生的需求,我的课堂节奏就被打乱——因为这是第一次查字典,速度很慢,不满足学生的话,课堂就完全是被我牵着鼻子走,所以,最终我选择了“生本”。

在这里,我也总结思考出一个结论:任何一个课堂,要想上好,备课时必须从学生的求知欲望出发,从学生想要主动了解的知识出发,知识储备是必须要做的,而且我还应该做的更娴熟,做到手到擒来。

但,就算我有一整片大海,学生想取得的又是哪一瓢呢?

知识储备是用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的,而不是用来显摆的。若能调动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提问,然后用丰富的知识储备来加以解答,或者再引发观点碰撞,讨论,师生共同学习,这才是一节好课该有的样子——不露痕迹,却精致真实。

遗憾,我错过了!

作者:九刀刀,北方女子,85后教师一枚。爱独处、爱行走。

在寂静里,喜欢慢慢与心对话……渴望将一切温情都用文字来表达。

原创文章,作者:believ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nwoxueyuwen.com/8631.html

(0)
上一篇 2020年4月9日
下一篇 2020年4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