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相关情况后,陶行知先生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办公室里等他。这时候,陶行知从口袋中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说道:“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男生接过糖后,先生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说道:“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虽然他搞不清楚校长“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是对校长的做法,已经有一些感动了。
陶行知接着又掏出第三颗糖,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这时那名男生突然哭了起来,他说:“校长,我错了。他们不是坏人,不管怎么说,我用泥块砸同学是不对的。”
陶行知这时掏出第四颗糖,说道:“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更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然而,陶行知先生运用生活化的场景,对孩子进行“正面管教”。他没有直接批评这位打人的学生,而是在了解情况之后,通过奖励的方式,依次肯定孩子在整件事情当中的正面表现。让孩子在这种场景化的教育过程中,受到了鼓舞,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也有了大彻大悟的认识。
这种“正面管教”的方法,被陶行知总结为“6个一分钟”,分别是:一分钟倾听、一分钟示爱、一分钟参与、一分钟赞美、一分钟鼓励和一分钟矫正。
其实,从孩子懂事起,就知道父母的喜怒哀乐。每天一分钟,换一个角度,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一下他们的呼声,这对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大有裨益。
用心倾听,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都懂。

不要在公共场合骂孩子,别总是抱怨他的成绩,剥夺他的爱好... ...
爱孩子,请给他足够的爱和尊重。
每天一分钟,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中,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多听取他的意见,并尽可能达到共识。当然,参与过程中,应尊重与引导并重,不能什么都顺着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优点,不要从父母的角度看待孩子的优劣。
每天一分钟,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恰当地赞美。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别把孩子和邻居家的孩子做比较。教育就像喂鸡一样,把知识硬灌给孩子,他是不情愿学的。
每天一分钟鼓励孩子,使他充满自信,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开头讲的陶行知教育小孩子的故事,就是一种矫正的示范。陶行知送出去的四颗糖,富有这样的寓意:
✨第一颗糖,是奖励孩子没有逃避,而是赶在陶行知之前到了办公室;
✨第二颗糖是奖励孩子在被制止后,没有继续打人;
✨第三颗糖,是表扬孩子的正义感。这三颗糖,都体现出了他对孩子的关爱和赞美。
✨当孩子意识到错误之后,陶行知又递给他第四颗糖,用来鼓励他继续保持这种知错就改的态度。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整个过程中,陶行知对孩子没有任何批评,而是主动参与并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错误。[/content_hide]
最后,对家长来说,正面管教的终极意义在于: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时间和空间,从而给孩子充分自由的生活。
我们当代家长,一般会给孩子定下许多硬性规矩。比如,绝对不能打架;绝对不能损坏家里的物件;绝对不能玩游戏等。但是,在这样的拘束条件下成长,孩子尽管表面上不会犯大错,可是,他们的正义感、创造力、想象力、实践力,以及他们的潜能,都有可能会被埋没。
所以,家长们要做的,是给孩子创造机会和条件,而不是束缚孩子的成长。在生活中,家长们可以多使用“6个一分钟”,和孩子形成互动,从而达到关注孩子真实需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