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文学常识重点字词句注释翻译赏析

【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源,号潜溪,谥文宪,浦江旧(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明朝初期著名文学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菜、柳贯等,日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题目】送东阳马生序》是明洪武十一年,宋廉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去朝见皇帝,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廉写下这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此勉励马生。文题中”东阳”是地名,“马生”指文中的“马君则”,“生”是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这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勤奋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

【赠序】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韩愈写的赠序不少,在他的文集中以“送……序”或“赠……序”为题的文章多达30多篇。他对赠序这种文体的发展是有极大贡献的,这一点为历代所肯定。他对这种文体作了许多探索,尤其可贵的是他能不拘泥于一定的模式,在写法上因人而异,或坦率陈言,或含蓄委婉,或诙谐幽默,或借题发挥。《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写于唐贞元17年(801),是送朋友李愿归盘谷隐居时所作。此文是他赠序中的名篇,尤为东坡先生和被称为“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所称道。

【作者典故】宋和尚、少年神童、性格慎密、清廉高风、米上书字

【勤学故事举例】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悬梁刺股(东汉孙敬和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作者文学成就】

一代文宗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刘基赞其“当今文章第一”。纪传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均能抓住细节,突出性格,渲染无多,感染却深;写景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简洁清秀,迈似欧阳修。

宋濂因身居显位,又逢明初开国盛世,其文风淳厚飘逸,文章中较多颂扬封建统治、宣传封建道德的内容。

【作品简介】《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创作背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二、重点词语

1. 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2.余:我。嗜(shì)学:爱好读书。

3.致:得到。

4.假借:借。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录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9.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10.硕(shuò)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11.尝:曾。趋:奔赴。

12.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13.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14.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15.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16.俟(sì):等待。

17.卒:终于。

18.箧(qiè):箱子。曳屣(yè xǐ):拖着鞋子。

19.穷冬:隆冬。

20.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21.僵劲:僵硬。

22.媵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汤:热水。沃灌:浇水洗。

23.衾(qīn):被子。

24.逆旅:旅店。

25.日再食:每日两餐。

26.被(p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27.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

28.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

29.容臭:香袋子。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

30.烨(yè)然:光采照人的样子。

31.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32.耄(mào)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33.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另译指有官位的人 [5]  。

34.缀:这里意为“跟随”。

35.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36.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37.县官:这里指朝廷。廪(lǐn)稍: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38.裘(qiú):皮衣。葛:夏布衣服。遗(wèi):赠,这里指接济、给予。

39.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40.流辈:同辈。

41.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府(南京)见朱元璋。

42.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谒(yè):拜见。

43.撰(zhuàn):写。长书:长信。贽(zhì):古时初次拜见时所赠的礼物。

44.辨:同辩。

45.夷:平易。

46.归见:回家探望。

47.“谓余”二句: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诋(dǐ):毁谤。际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骄乡人:对同乡骄傲。

通假字

⑴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古今异义】

① 走:跑;“录毕,走送之”;今表示行走。

② 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③ 趋:奔赴,快走;“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今表趋向。

④ 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⑤余幼时即嗜学 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⑥日再食 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⑦益慕圣贤之道 益:古义:更加 今义:好处。

⑧余立侍左右 左右:古义:身边 今义:大约。

9裘葛之遗(古义:给予,今义:赠送)

⑩右备容臭(xiù)(臭:古义:香气今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⑪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今义:表界限)

⑫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一词多义】

、以:

(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3)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2.之:

(1)结构助词: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 (走送之)

(3)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 (无鲜肥滋味之享)

3.患:

(1)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4.故:

(1)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2)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5.道:

(1)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2)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至:

(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7.质:

(1)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2)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8.色:

(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颜色(课外)

9.而:

(1)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2)表修饰:(久而乃和)

10.卒

(1)同“猝”。仓促,急速 (行西逾陇卒)

(2)突然 (则亡以应卒)

(3)死

(4)完毕

(5)终于

11.或

(1)有时(或遇其叱咄)

(2)有的人(或以钱币乞之)

12.慕

(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2)羨慕(略无慕艳意)

13.虽

(1)虽然(故余虽愚)

(2)即使(虽人有百手)

【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腰佩。)

(2)手自笔录。 (手,名词作动词,用手,亲手)

(3)日再食。(“日”名作状,每天)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名作动,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5)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6)不必若余之手录.(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7)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弗之怠。文言句中否定句式作宾语要前置,即弗怠之,解释为不放松抄书;

2、状语后置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即每于藏书之家假借。解释为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书;

3、省略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和余之间省略于。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处和其之间省略于。

撰长书以为挚,以和为之间省略之。

三、文章梳理

【行文思路】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可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余幼时余因得遍观群书”请幼时求书之难,虽难而得博览群书。

第二层“既加冠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讲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这里有叩问之难,跋涉之难,食宿之难;虽难而心中快乐。

第三层,最后一句话,总结说自己大体上就是这般艰难。

第二段写当前的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今诸生学于太学假诸人而后见也”这部分先讲学生的住、食、穿的条件都十分优越,再讲学习环境好,这里有读书环境好,老师好,书应有尽有。

第二层“其业有不精者岂他人之过哉?”这段是发议论。对于那些在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里而不能学有所成者提出批评。

第三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主旨归纳】

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艺术特色】

1、对比手法,突出中心;采取对比的方式,阐明道理。

如文中将同舍生的奢华穿戴和自己的粗袍破衣作对比,将今日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和自己艰苦的学习生活作对比,说明业有不精,德有不成,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的道理。

2、典型事例,表达中心;文章的叙事善于选取典型化的事例来进行描绘。

3、语言简洁,记叙为主;写法上记叙、描写、议论自然结合。

理解性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炸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写借书的句子: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6、写抄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7、写还书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8、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

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1)足肤皲裂而不知;(2)四肢僵劲不能动。

10、写衣食简陋的句子:(1)温袍敝衣处其间;(2)无鲜肥滋味之享。

11、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赞扬马君则善学的句子:流辈甚称其贤。

13、表明马君则是专心致志而且学有所成的,也是“善学”的结果的句子:撰长书以为势,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14、进一步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的句子: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四、问题探究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

2、本文中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1)幼时求学的艰难。(2)成年求师的叩问之难。(3)求学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3、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句?

余幼时即嗜学。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4、作者勤奋学习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1)余幼时即嗜学;(2)益慕圣贤之道;(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6、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編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反衬自得其乐。说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7、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的艰苦,突出学习勤奋。

8、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9、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1)流辈甚称其贤。(2)以乡人子谒余。(3)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10、你认为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原因:他自幼博览群书,获取知识;叩问时虚心求教,尊师重道;从师时勤奋刻苦,用精神的富足代替物质的贫困。

启示:①我们要像宋廉一样多读书,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开拓视野;②保持谦虚恭敬的求学态度,不懂就问,尊敬师长③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不贪图物质享受,勤奋刻苦方能学有所成。

11、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观点1:可取。因为严师出高徒,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才能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促进学生的学业。

观点2:不可取。因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相交流,教学相长,这样会使学习气氛轻松愉快,提高学习兴趣。

12、作者对老师的态度是“俯身侧耳以请;或遇起叱咄,色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对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答:这是中国旧式教育的普遍现象。其中有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迁腐。学生完全可以和老师平等交流,甚至可以激烈的讨论。因为老师也不是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13、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哪些学习的秘诀?

答:①学习要勤奋;②求师要诚心;③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14、宋廉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源,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15、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答: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73597.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4月 11日
下一篇 2024年 4月 12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