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

 【名师简介】

      李卫东,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首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首都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出版教学专著《李卫东讲语文》,发表各类教学文章一百余篇。
      【课堂实录】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 指平民百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
      生1:代表“的”的意思。
      生2:代词“他”的意思。
      生3: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作评。)
      师:字面上还有问题吗?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遍读,这一遍读能不能带上感情,读出感受?(生带感情朗读。)(师板书:二读,带感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粗略感受,看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笼罩全文的是怎样的感情基调。随便说说,没有标准答案。
      生1:即便房子很简陋,如果居住的人品德高尚,房子也是美的。
      生2: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生3:这个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间多么豪华的房子啊!
      师:你这里的“豪华”是指—-
      生3:自由的空间。
      师: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大家的意思是说,即使居住简陋的屋子,只要品德高尚,学识高超,即德高学富,就能超越自己,就会受人敬仰,就能得到无比宽广的世界。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什么是素琴?
      生:不加装饰的琴。
      师:对,不加装饰的琴,它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我们甚至由此想到陶渊明的“无弦琴”,没有弦怎么弹?陶渊明自己说“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关键在于一个情趣。好,这里谈的是室中之事,(师板书:室中事。)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生1:好。
      生2:馨。
      师:老师说一个字—–雅。此外,文中还写了室中人、室中景。(师板书:室中人,室中景。)刚才我们知道了室中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接下来看看室中景。请大家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一起来读。(生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我觉得这句话并不美,草是那么地乱,台阶上还长了青苔。是不是这样呢?
      生1:这个景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永远向上。
      生2:绿色给人以清静幽雅的感觉。
      生3: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苔”在清新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这里突出空气清新。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清雅、清新、清丽、清静,总之,陋室不陋。所以,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生齐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搞清了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进行第三遍读。这遍读要求同学们涵咏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哪些句子的节奏韵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读完后说说你的体会。(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养语感。)(生大声朗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体会?
      生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给人一种闲雅的感觉。
      生2:文中押ing韵或in韵,读来琅琅上口。
      生3: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应,山对水,高对深,对仗工整。
      师:这下,问题来了,紧接下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改成与上文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我们大家来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
      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
      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意见不尽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 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 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评点。)
      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改后感觉怎么样啊?老师来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生:缺少美的语感。
      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我再提一个问题,“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为什么把自己的陋室和诸葛亮、扬雄的房子作比,最后才说“何陋之有”呢?这也是课堂开始那位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
      生1:这两个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把自己和这两个人并列起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像他们两个人一样建功立业。
      生2:这两个人品德都高尚,放在一起,突出自己的志趣。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四遍读,要求放声来读,读时你对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疑问,甚至对课文的写法有疑问,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师板书:四读,放胆评,出口诵。)(生大声自由读。)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过渡有些突兀,应加个过渡句子,使其连贯。
      生:我感觉不该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总写,以下是分写。
      师:本文是一篇韵文,不是叙事散文,句意间有一定的跳跃性,类似诗歌,所以,我也觉得不用加,但我赞赏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勇气。
      生:第一句中又是“龙”,又是“仙”,有点迷信思想。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为引出下句服务。
      生:“孔子云”应去掉,因为后一句话最值得回味。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深度。补充一点,“孔子云”一句引用的是《论语·子罕》中的内容,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老师的问题是:不但不把“孔子云”去掉,而且加上“ 君子居之”,行吗?(生自由发言。师生小结:写文贵在含蓄,“君子居之”还是不加为好,“孔子云” 一句还是不删为宜。)
      师:铭,就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你们都有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啦。请问,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生1:人生有三部曲:立志,工作,成功。
      生2: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天都是24小时,善于抓时间的人可以使生命发出无限的光彩。
      生3:不负生命。
      师:铭,可以刻在任何器物上,有的刻在沐盆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的刻在砚台上:伴我诗,伴我酒,伴我东西南北走,人不嫌我丑。在《十六岁的花季》这部书里,有一篇模仿《陋室铭》写的《课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陋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录像。可以打瞌睡,写情书。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是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1:它讽刺了那些反叛的学生。
      生2:可以把它看作学生课外的闲情逸趣。
      师:如果你将它作为讽刺胸无大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的戏文来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它是因颓废消沉、自轻自践而写,则是不可取的。刘禹锡认为,文章应“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即文章应该有文才,更重要的是诗意,即思想境界。你们学习了这篇美文,了解了他对文学的有关主张,也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铭文,为你的书房,你的铅笔盒,等等。好,下课。
      【评  课】
      李卫东老师的这堂课,以朗读为课堂主线,每读一遍,都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教学内容以课文为主体,同时进行文学知识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流畅自然。
      这堂课以文学常识导入,初读疏通文意,结合理解文意的方法,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二读谈粗略感受,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三读引导学生从韵脚、对仗、结构去体会文章的韵味和语感。四读谈看法,巧妙地抛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用问题带动学生层层深入理解文章,最终落脚于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整堂课中,教师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通过问题进行逐步地引导,注重课堂的生成性。同时,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串讲,而是以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文意的理解。最后,以朗读为主线,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情感。整堂课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四川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硕士  梁倩)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学实录

《陋室铭》教学实录 吉林省教学新秀课堂教学大赛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4-1-14 12:24:44

教学实录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课堂实录

2024-1-16 21: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