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诗歌的意象分析——以《红烛》和《致云雀》为例

闻一多的《红烛》和雪莱的《致云雀》,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抒情手法,属于单一意象的诗歌类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将这两篇做群文阅读,教学重点可以放在现代新诗的意象分析上面。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论意象》中,给意象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不管在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中,对于意象的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而对于现代新诗的文本细读来说,笔者认为意象分析是最基础的方面。

在实际教学中,面对一首现代诗歌,首先要指导学生寻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在《红烛》和《致云雀》这两首诗的教学中,当学生诵读文本之后,就问学生:这两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红烛”和“云雀”。这个时候,可以趁机询问学生意象的内涵。然后点拨,告诉学生:现实中的人事物,一旦被诗人看中,选取,写入诗歌,它就成为了“意象”。它在诗歌中将被赋予新的意义,真正意思就不再是它原来的意思,而是诗人赋予它的含义了。那么,紧接着就需要来分析和感悟,闻一多和雪莱分别赋予了“红烛”和“云雀”哪些新的含义。

笔者认为,现代诗歌的意象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对意象具体的形象进行分析,二是对意象背后诗人情感的分析。在分析意象的具体形象时,就要借助于诗人对意象的描述,概括出意象形象地具体特征。当分析意象背后诗人的感情时,就要发挥想象和联想,就要求我们“移情”。“移情”就是把自己转移到诗人当时的情景,感受诗人当时的社会现实,感受诗人的喜悦和忧愁。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只有真正的了解诗人当时的境遇,才能体会诗人的情感。“移情”要求我们知人论世。在解读诗歌时,要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积累起来的背景知识越丰厚,就越容易进入文本,分析出诗人的“情志”。

具体在这两首诗的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分别概括出“红烛”和“云雀”的具体形象。只要学生能正确理解诗句,概括其具体形象并不难。比如在闻一多的《红烛》一诗中,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流着泪,却依然要燃烧成灰”的红烛形象。而雪莱的《致云雀》里面,则描绘的是一只“唱着歌,还要飞翔”的云雀形象。

而现代诗歌文本细读的重点和难点,是去分析和感悟意象背后诗人所要表现的情感。比在《红烛》的教学当中,当学生理解了诗句,抓住了主要意象之后,就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重点是“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所以就可以联系诗句,来尝试分析“红烛”意象的内涵。知道“红烛”,原来就是诗人不断为理想而探索的自我的象征;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各种苦痛;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其背后表达的是诗人将自己无私奉献于当时那个并不美好的时代的决心。

图片

《致云雀》写于1820年的夏天。据说一天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当时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而这首诗中的“云雀”,就不只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着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露,播洒歌声体现着诗人不求名利,只为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云雀的歌声自然清新,雪莱的作品也是简单不做作,挣脱技巧的束缚,自然而然地放歌。

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雪莱表达了他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

由此看来,《红烛》和《致云雀》这两首诗,不但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抒情手法,而且所抒之情还有相似之处,都是一份“为理想宁愿牺牲的决心”,而这份决心就是青春的力量。同时,鉴赏这两首诗时,都用了意象分析法,而这正是现代诗歌文本细读的重点所在。

诗歌意象的解读是理解是个情感的关键,我们在日常的的教学中应该如何设计呢?我向大家推荐《项目式学习单元设计与指导》这本书。

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整首诗歌意蕴深刻,比喻新奇,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云雀的象征意义;把握作品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的特点,欣赏诗人想象的奇特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大胆、灵活。在《高中语文项目学习单元设计与指导》里,设置了4个问题引领学生探究:

图片
第一个问题探究诗歌中云雀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对主体形象描写和刻画手法的认识、分析和赏析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传递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学习能力。形象特点也是学生最容易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

图片
第二个问题探讨云雀这个形象的象征意义,由形象到抽象,象征的力量通常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超越了具体的时空背景,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和思考,象征的意义需要读者通过反复阅读和解读逐渐发掘和发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对于《红烛》,本书设置了以下问题:

图片
这两句话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而“这样的”红烛,是怎样的红烛?带给学生悬念,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图片
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红烛这一意象所承载的正是诗人的情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研论文

怎样的课才是可以拿得出的课

2023-9-14 18:35:05

教研论文

如何讲解一首外国诗?——以《致云雀》为例

2023-9-17 15:52:5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