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济南的冬天》教材分析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连秋带冬都给了济南。”课堂是从这样一行对济南的偏爱文字里开始的。这是老舍的《济南的秋天》,年轻的老师要从中找出通向“济南的冬天”的路径,最后归纳出“偏爱济南”。未读冬天,先看秋天,只是为了得出一个对济南的喜欢。现在的教学很喜欢剑走偏锋,用其他文章的语句做自己教学的切入点。我并不赞成,这一“偏爱”,实际上《济南的冬天》字字句句都是,这种导入,还是换成多读文章读出这“偏爱”来得更实际。文章里有的,就没有必要找助手,关注手中的教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先别急着找资料,认真读书最是需要。

快速浏览课文,只几秒钟,教师就开始了点名。那仁慈的上帝是会让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看书的,往往是我们自己的急躁把上帝关在了门外。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上帝偏爱济南?”陆陆续续几个孩子找出了文章的几段几句,仿佛济南的柳絮点点洒洒地飘在教室里。男老师的声音很有磁性,我相信这会是一个好教师的声音。开始讲“比喻”了,“蓝水晶有什么特色?那应该是天空,蓝色的天空。”蓝水晶化成了天空,就算完成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用蓝水晶?比喻蓝色的天空,如果只是色彩相似,大可以找其他东西。蓝水晶,这对济南也是水晶一般的爱,水晶,往往是孩子的心,此时的老舍,是否也是济南那摇篮里的孩子呢?“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你走得快了。

“第五自然段,城里和城外对比,悠闲,雪景。”

什么景色?什么雪景?教师的追问,很喜欢用“什么”,那是刚上讲台的人的课堂习惯语言,曾经的我甚至现在的我都还有这样的语言,你一定要注意了。语言的跟递表述过于死板,成了习惯,语文就会变成琐碎的问答。我们走了很长的路,都还会出现曾经的姿态,这是习惯养成后的后遗症,那么年轻的你,一定要注意表述简洁、准确、生动、深刻。

起步的时候,好习惯很重要。

“最妙的是下点下雪啊……”我没有课本,可我对这段很熟悉,好像有个护士般的比喻,真得感谢当年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凶狠狠地盯着我背书。突然觉得,世界上最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就是背诵。我那时的语文老师,没有那么多所谓的理念,什么生本、人本的,什么预设生成的,什么某某语文某某课堂,但他们就是扎扎实实地帮助我们打下了语文学习的基础。

突然很想我的老师。

继续听课。

年轻教师姓马,小马老师的教学问题,多是填空式的问题。比如“还写了济南的什么”,回答“水”,比如“济南的山怎么样”,回答“秀气”,比如“济南的水怎么样”,回答“澄清”,老师不喜欢,又问了一遍,回答“冒着热气”,还有什么特点,“济南的水怎么样”,回答“绿”。又问“济南的水为什么那么绿”,……终于得出了“温晴”。

我很容易想起我最初的课堂,用考试对付教学,课堂没有问题探究意识,随意讲,串讲串讲,《济南的冬天》就到底了。学生大多看不出其中美丽,不怕,不就是花时间做练习题吗?我印了很多试卷,拼命考,拼命校对,最后分数比别的班级高了,然后,别的班级的语文老师也拼命地刻写试卷,批改试卷……

我们走过的弯路,你不能再走了。至少,我要提醒你。

教师用画面出示了济南的冬天,学生“哇”的一声惊叹着画里的美。我也被这风光吸引住了。“老舍用什么来展示济南的冬天的美?”,这样过渡到语言的赏析品味。这一点小马老师还是要鼓励一下,没有把画面当文字,最怕的就是《济南的冬天》语文课变成摄影图片展览。小马,头脑还是清楚的。其实,若干净,这些点缀的图片都可以删除,光那文字,就足够我们去品味去想象的了。

“文学是以美好的文字为心灵的表现,说一说你喜欢的句子。”

女孩说了第二段。老师没有放开她表达的空间,终于绕到了老师准备的“睡”字,又牵引着学生回答“安适”等词。然后读书,读出一点“睡意”,女孩读了一句,也没什么点评,更没有交给全班同学感悟。男生又匆匆换到了另一段,有个“摇篮”,老师又开始了追问。什么样的摇篮?摇篮里的感受怎么样?请个女同学读一下。能不能读得更加母爱一点?语言的品味缺乏时间投入,没有教给语言感悟的方法。散文的语言,怎么品味?我们来看看单元提示。如果备课的时候认真地读过,就会想通很多问题。《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品读优美诗文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精神享受。要全身心投入,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和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这样看来,该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小马老师,单元意图怎么在《济南的冬天》里实现?

“第六段的第二句。”莫名其妙地就过去了。

第四自然段。拟人。拟的是男人还是女人?害了羞,又过去了。

第三自然段……

蜻蜓点水,这是初教者的节奏。

 “其实老师最喜欢的是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老师会喜欢呢?”老师喜欢的就那么重要吗?这一段喜欢的你又如何示范?为什么要讲你喜欢的段落?学生喜欢的可以吗?这里,就有个教学经验的问题。有预设很正常,但别让人看出太明显的预设,你说呢?

“有个比喻句。写出了济南的可爱。”

“什么是日本看护妇?”怎么会有这样的表述?

“其实有个字也是很巧妙的,髻字。”所有的情境都是老师说出来的,这个字能不能在读中让学生自行发现,小马老师?

“济南什么特点?”

“给蓝天镶上了银边。比喻。”

“山上的什么”,老师,让“什么”远离你就进步了。

“好像都是这几个同学在回答。”老师这一句看似调侃,我觉得教师自己要思考这个问题。是呀,为什么总是这几个同学在回答?你没有给他们更多的接触文本阅读文本的时间,一路匆匆,没有学法的指导,所以,多半会是那几个同学在回答。

然后是讲拟人,你看老舍的精美的文字就变成了修辞手法大比拼,济南的冬天就变成了比喻、拟人的分析解释。散文,贵在有我(郁达夫),散文不是华丽的词语,不是俗套的修辞,散文里有颗作者的心。语言的赏析,不是填空式的考试题,也不是机械式的术语回答,散文的语言,我们一定要在心深处去舔舐去品尝。美不是一种表面。情感的挖掘品味要在景物上悟出。老舍感情的抒发是非常别致的,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这种自然真挚和丰富的感染力,只有潜入文字深处才能真正体悟到的。

 好容易听到齐读第四段。读不到,自然散文的味道就遥远。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散文的阅读教学在走表面化。教师没有从阅读教学的本质上去思考教学,对文字的感悟处于浅表层。其实好好读读,我们就会感到,这是老舍对济南的撒娇,朴实亲切,犹如与读者促膝谈心。这种亲切味道,真的需要我们静心感受。

 “老舍笔下的济南很温晴,但现实中的济南没有这样的景色。那么,这样寒冷的济南,在老舍的笔下为什么会变得这样温晴呢?”老师是想挖掘文章的情感了。能这样想到,我还是为小马老师高兴。刚起头,没关系,有的是反思和提升的空间。

“因为老舍对济南一往情深。”回答的是一个男同学。

这时,老师很高兴地出示了PPT,相关的写作背景。

你看,本来这堂课,其实最要抓的是“你从哪里读出一往情深”这个问题。这才是《济南的冬天》最关键的思考。这篇情辞并茂、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别过多让生产线上的修辞讲解给搅糊了。而且对比喻拟人的感悟,不要只用做题分析式的的表达,语言的美首先是一种灵感,老舍的文字其实很有暖色调,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要从朗读上突破,建立与文本内容相吻合的内心感受,再从语言上读出美感感悟美感。刚毕业的老师能上公开课,不容易,希望一开始他就能顺着语文教学正道走,这样会更有利于成长。勉励一下。

我们来看看余映潮老师此课的几个教学问题。

1.“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2.第一个题目是: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训练的是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二,圈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训练你们对线索这一个词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段落的分析能力;第三,说说“顶”“镶”字为什么用得好,语言欣赏;第四题,品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是个综合的题目。

你看,这叫主问题,你看,这叫赏析语言。

小马老师,有时间,好好想想。余老师是怎么设计的?出于怎么样的教学考虑?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我相信一定有,年轻的心更能创造。

回到你的课堂,下课铃声响起了。PPT上出示了最后一段很美的文字。

“温情是山……”,结束的朗读,我突然感觉,孩子们读这段话比读课文美多了。

那个济南的冬天是怎么丢失的?文章要从整体上思考。不要把写景散文上成写景片段或者写景句子。年轻,就不怕找不回来,但一定要想着找回来。祝福你。那么年轻就敢上这样公开课,真是一件幸运的事。祝福你。

赞(0) 打赏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