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

1.能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根据语境正确书写“锻炼”等6个生词。     

2.能借助《作业本》上的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想象说话、质疑比较等方式品读对主席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

4.借助画心电图的方式,在品读语句中感受主席内心的丧子之痛,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 教学重难点 —

借助画心电图,通过想象说话、质疑比较等方式品读对主席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感受主席的内心悲痛,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 教学过程 —

一、主题式学习情境导入

1.看目录,回顾单元主题学习

导语:这个单元我们以“爱与责任”为主题开展了很多学习活动,上几节我们借助想象,抓关键词句等方法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接下来,我们还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好吗?那我们就学三篇课文,去感悟伟人们的内心世界。还要学以致用,去写一写呢。

2.读课题

二、作业式梳理课文内容

1.作业,检查字词

读得真好听啊,课文都预习了对吗?预习得如何呢?我们一起看请位同学的书写吧。字写得特别漂亮,那他是否写正确了呢?(点一个,读一个。)完全正确,送你一颗星。其他同学都对了吗?请你对照着快速修改自己写错的地方。

2.初读,整体感知

字词过关了,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呢?(出示学习提示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语,边读边思考:课文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3.作业本导图,整体感知

提示语:请快速打开作业本第48页,完成第三题。

(1)学生反馈,梳理导图

过渡语: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和这两位写得差不多,对于这两种写法,你们更喜欢哪一种?

① 框里:“是否运回”等长句子与“运回国内”短句子的辨析。 

② 括号里:“做出选择”与“艰难抉择”辨析。

(2)借助导图,说主要内容

过渡语:请你借助表格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或关键语句,将课文主要内容简单说给同桌听一听。

三、任务式品悟伟人心路

1.读电报,初解课文背景

过渡语:这艰难的抉择来源于一封电报。现在请你来读读这封电报,说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也可以结合课前了解的资料来说。

(1)战争之激烈

提示语:“时间维度”或“百枚燃烧弹”或“敌机4架”。同学们,从7时到11时整整四个小时的敌机轰炸啊!你从这感受到什么?是啊,战争是何其的激烈啊!

(2)战士之英勇

提示语:毛岸英为什么还要返回战场呢?(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辅助)为了保守作战秘密,毅然牺牲了自己,这就是英雄啊!

2.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

过渡: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牺牲了,作为父亲,毛主席的内心又经历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画画他的心路历程吧。

(出示学习提示2)请默读课文第一部分,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可以画一画描写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并圈一圈关键词,写一写批注。

3.品词句,绘制心路历程

(1)小组内交流

过渡:老师看好多同学的本子上都写满了批注,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先和组内的小伙伴来分享吧。

(2)小组上台展示: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①关注动作“吸”

(画心情线:悲痛)你抓住了“吸”这一动作描写,感受到了主席得知噩耗时的内心悲痛。这正如心电图上的线急剧下沉。请你读。

追问:主席为什么一支接着一支烟地吸啊?你们小组谁也读懂了这个词?一个“吸”字就让你感受到了他的悲痛,请你读。

②想象主席内心

 提示语:这句话你们还有补充吗?其他小组的同学有关注到这句吗?

他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是真的没话可说吗?(不是)谁能来说一说此刻,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③情感朗读

引读:那是昔日美好的画面,可此刻却天人永隔,请你读——

是不舍,是悲痛,是不愿接受这一噩耗,请你读——

过渡:我们来看整句话没有一个悲或痛,却让我们感受了其急剧下沉的悲痛内心(画心电图),这是动作描写的精彩之处。一起来读。同学们,像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吗?     

“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① 关注:“岸英”、“按着紧缩”、“情不自禁地喃喃”

同学们,喃喃是什么意思啊?那我们刚才这么读对吗?(声音轻一点)谁来试着读一读——读着读着,你有什么疑问吗?

② 比较阅读,深入主席内心

请比较着读一读这三句,现在你有什么想问的?在6人小组内讨论:既然是轻声地喃喃,那为何要用上“!”呢?这个“!”里藏着什么呢?

④情感朗读

引读:是啊,这感叹号里是他压抑下的巨大悲痛。请生读——

它藏着的是一位父亲黑发人送白发人的切肤之痛啊,请生读——

过渡语:我们再次从主席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中,我们深深感受了他持续不断的悲痛(画心电图)。我们一起将这份悲痛表达出来。

(1) 交流反馈

导语:在这一声声呼唤中,主席似乎又看到了与岸英往日的种种,

他回想起:

父子失散后,冒着生命危险——岸英回来了

送儿子去苏联留学——他也回来了

送爱子农村锻炼后,历经万苦——他还是回来了

这次送儿子远赴战场,主席也一定希望父子俩能——久别重逢!提示语:那将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词句段练习,描写“久别重逢”

请发挥想象,写一写主席与岸英战场后“久别重逢”的情景,体会主席的内心。

(3)练笔反馈

点评语:请你来读读,说说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瞧,他用上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主席与岸英久别重逢的激动。

(4)以喜衬悲,配乐齐读

引读:同学们,你们所描绘的画面不正是主席内心所期盼的吗?可这一切美好的期待都随着电报的到来瞬间化为泡影,毛主席没有等到和爱子久别重逢的那一刻,等来了那锥心刺骨的悲痛——(引读)——读“从见到……”;原以为那一支又一支的烟能消除内心的悲痛,却不想越来越痛,读——“‘岸英!’……”

四、链接式小结语文要素

总结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想象朗读,抓关键语句从主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了他内心的无限悲痛。下节课,我们还将用上这样的方式来体会来个来电带给主席的内心变化。

— 板书 —

教学反思

    心怀目标,行有所获

青山处处埋忠骨》选自统编义务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在第一次试教时,我也只是停留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上,引导学生从电报入手,研读表现毛主席心理的句子,再情感朗读体会主席的内心。这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后询问孩子对于预习课文的所得与上完课后的所获是否有区别?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一样”。学生通过自学即可感受主席失去爱子的心痛,可见这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由此反思,我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这一磨课过程中,我深切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一个准确明晰的目标在整个教学中有着统领作用。

一、 研读统编教材,落实目标

细读《教师用书》可知,本单元的主旨是“爱与责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来体会人物内心,尝试着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选编的课文都是极具爱国情怀,有着崇高的革命精神。由此,我确定了本课需要达成的教学重难点,即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体会人物内心,并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来写一写。在此目标意识下,如何开展学习活动,推进落实语文要素,则需要我们改变以往“只教一篇课文”的教学方式。

1.树立统整意识

针对《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经典老课文,如何践行新课标理念,展开主题式学习任务?首先,从纵向的单元间联结看,学生从四上第六单元起,已逐步掌握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人物的品质。故本课对于“体会人物内心”的层次应该更为细腻深入,具体可体现为其心理活动及变化,故在学生感悟过程中,我引导他们说一说主席的心理话,想一想内心悲痛等。再从单元内的统整看,从单个人物的内心,到两个人物的内心变化,再到次要人物内心变化的螺旋上升式的语文要素提升,以及最后“词句段运用”中的片段练习。都在提示着我本文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承载着学生习得“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内心”方法的奠基作用。因此,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我们设置了“心电图”的学习活动,在此活动中紧扣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画一画毛主席的心路历程。并整合“词句段运用”,描写主席与岸英久别重逢的画面,体会人物内心。学以致用,在课堂上落实方法的运用。

2.凸显单篇特色

作为一篇独立的课文,我们也要重视其自身的特点。故在教学时,我着重关注了本课的课后习题与配套的省编《语文作业本》。课后习题清晰有序地呈现了课文教学的学习活动。同时,借助作业本第2小题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相关背景。以第3小题思维导图为支架,思考辨析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二、 践行生本理念,夯实目标

陈先云先生指出,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这也再次印证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课上得好不好,关键还得看学生是否走进了课堂,走进了课文。

1. 小组合作展示

对照“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我更意识到阅读革命类题材课文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更要体现自己的独特思考。因此,在“学习提示2”的活动中,对于体会毛主席的内心,我们创设了小组合作展示的环节。在学生充分自主研读文中体现主席动作、语言和神态的关键句,做好批注的基础上,请学生参与进小组讨论,轮流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带着本组的思考一同上台展示,有主讲,有补充。给予孩子站上讲台,大声说的勇气,让每一个孩子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2. 呈现真实学情

所谓学情,首先可以理解为起始学情和增长的学情。有效的课堂都讲求“一课一得”,故在落实“久别重逢”练笔环节,我们关注到了学生的输入与输出。这其实也是本单元两条语文要素的承接。在品读语句中,时刻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关注关键词句,通过比较阅读、想象朗读等方式将课文呈现的范例细细研读,最终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此方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毛主席与岸英战场后久别重逢的画面,体会其内心。在展示中,明显可见学生都用上所学的方法,更是提炼最具凸显内心的关键词来表现主席与岸英重逢的激动。大部分同学更是用上了辨析过的“!”来增强情感。由此可见,学生在这一课中是有真正的提升的。

其次,学情也是学生学习思考的一个过程性体现。在本课教学中,凡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均以投影的方式真实地呈现孩子们的所学与思维过程。在小组展示中,亦是请学生带着自己书本上台分享,真真实实地呈现了自己的批注。

在最后的课堂呈现中,教与学的方式都有所转型,生本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是也存在了一些问题。首先,就是自己的目标意识在实践中不够明确。在学生交流关键语句时,每句话中需要落实的点不够明晰,要学会词语间的转换。如在品读“‘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这一句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到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在学生提到语言描写时便要引入对“!”的辨析,从而体会这份压抑之下的巨大悲痛。而非一定要通过“喃喃地”朗读辨析。其次,作为教师的应答能力还需提升。在课堂中,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走下一步,而不是学生回答归学生,自己仍旧只顾着自己的流程走。如在解读电报中,学生已经提到从“百枚燃烧弹”感受到战争的激烈,那么就直接追问其他人“你们还从哪些地方也体会到了战争激烈?”,由学顺导,直接把“战争激烈”这一点完成。而不是预设的“谁还想说?”。

每一次迈步都是一次成长,珍惜机会,相信以教学目标为舵,再艰苦的航行,也定将驶向成功的彼岸。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8397.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3月 29日
下一篇 2023年 3月 29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