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并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4.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一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板块一:资料导入,激发“走”的兴趣
1.导入新课。
(1)出示资料,了解“走月亮”文化。
《浮生六记》书中记载: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
《岁华忆语》中有“是夜,家人团坐聚饮,曰圆月;出游街市,曰走月”等语。
《清嘉录》记载得比较详细: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2)初步了解创作背景:这篇《走月亮》,作者仅仅是借用了“走月亮”三个字,虽以苍山洱海为背景,但并不是描写民俗风情。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好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觉得该怎样来朗读课题?预设:带着欣喜、愉悦的感受。
【设计意图:于漪老师说:“在教学中,首先要抓住课文的导入,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从介绍“走月亮”的历史文化和创作背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读好课题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奠定初步的情感基础。】
板块二:初读课文,理清“走”的路线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我”和阿妈走月亮经过了哪些地方?
2.预习反馈,重点字词点拨。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识记“鹅卵石、泼刺、田埂、闪闪烁烁”等字词,注意“穗”和“惠”的字音辨析。
3.梳理文脉:默读课文,圈一圈“我”和阿妈走月亮经过的地方。师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溪边、村道、果园、稻田。
4.交流:你最想跟着作者走到哪儿欣赏美景?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初读环节,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做了两件事:一是检测、点拨重点字词的读音;二是遵循阅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为深层、立体感悟做好铺垫。】
板块三:想读结合,探寻“溪岸”的美景
1.教师引读: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学生接读第4自然段。同学们,读着读着,你仿佛都看到了哪些画面?请用横线画一画。
2.交流反馈,品味赏析。
预设一: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1)交流: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展开想象:细细的溪水,还会流着什么呢?
(3)指导学生朗读。
预设二: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1)出示语段,引导学生和原文对比并发现不同: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映着一个月亮!(预设:“抱”改成了“映”)
(2)思考:你更喜欢哪一个字并阐述原因。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一个个小水塘俨然成为了一位位可爱的小精灵,他们抱着月亮,俏皮可爱。这温馨的画面,不禁让人想起母亲温暖的怀抱。
(3)指导学生带着温暖、陶醉的感受朗读。
预设三: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1)圈一圈“我”和阿妈在小溪边做了什么?学生反馈。
(2)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我”和阿妈在小溪边还会做些什么呢?师生交流。
3.配乐朗读,背诵积累。
(1)播放视频,配乐朗读。
(2)出示填空,借助关键词背诵积累。
细细的溪水,流着( )和( ),流着( )。灰白色的( )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 )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 ),而我,用树叶( ),运载许多(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 ),看看我采过( )。
4.溪边的画面如此温馨,如此温情,请同学们给第4自然段取一个名字。预设:月下溪岸图。
5.学法小结:我们按照“想象画面—品味赏析—朗读积累—画面取名”四个步骤来学习第4自然段,感受着月光下溪岸的美好。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教学时,笔者通过搭建多种学习支架,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去想象所描写的画面、声音和味道。以多种形式的朗读为依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丰盈学生的情感体验,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落实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要求。最后,通过学法小结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板块四:合作学习,探寻其他美景
1.出示学习活动:按照以上四个学习步骤,小组合作学习第6、8自然段。
2.交流反馈。
(1)学生展开想象,相互交流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学生抓住有新鲜感和画面感的句子进行品味赏析,教师相机点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给画面取名。预设:月映田野图、月亮牵星图。
3.作者发出感叹,出示语句:多美奇妙的夜晚,我和阿妈走月亮!
教师引读:(1)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这真是——(学生接读)多美奇妙的夜晚,我和阿妈走月亮!
(2)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这真是——(学生接读)多美奇妙的夜晚,我和阿妈走月亮!
(3)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寸头的大青树,这真是——(学生接读)多美奇妙的夜晚,我和阿妈走月亮!
(4)照亮了,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这真是——(学生接读)多美奇妙的夜晚,我和阿妈走月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寻“溪岸”的美景主要由教师引导,给予学习方法的渗透,第6、8自然段的学习由学生合作完成,实现由扶到放的教学理念。最后,通过师生合作朗读,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再次让学生感受月夜美景和浓浓的亲情。】
板块五:品味诗情,仿照表达
1.出示文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和菜地……
(1)思考:“我”为什么如此喜欢和阿妈走月亮?
(2)出示吴然语录:“童年时代的一切,烙印在我的人格气质上,也像影子一样浸润在我的创作中。” “童年的影子伴随着我,怀念的欢乐中有无言的忧伤。”“大自然的宏富与伟丽,云南边地独独具特色的山水人情,给我以不可抗拒的诱惑,由衷的欢喜。”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走月亮》仅仅是借用了“走月亮”三个字,以此抒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
2.仿照表达,师生共评。
(1)回忆自己月下的某个情境,想一想在哪里见到的月亮?和谁在一起?一起做了哪些事?指名交流。
(2)即兴小练笔: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调动多重感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写一写自己在月下的所见、所思。
(3)全班交流,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我为什么如此喜欢和阿妈走月亮”助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生,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文章不仅用温暖的语言描绘了月光下散步的种种场景,更是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最后,通过“小练笔”给学生创建实践语言文字的机会,这样“时长练习写作,写得多了写得久了,自然也就会巧起来,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