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画面 品味语言 仿照表达 ——四上《走月亮》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有位评论家曾这样写道:“所谓诗人,就是要看谁是可以回到童年的那种人。”“回到童年”是一种能力,随着岁月的蹉跎,童年会渐渐远去,只有永葆质朴的童真与童心才能拥有回到童年的能力;“回到童年”是一种创作路径,童年的生活能给作家创作提供不竭之源。作家把童年找回来重新唤醒,重新品味,在重新想象中,找到那些从未消失的东西——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的梦想、感受与体验。因此可以说,致力于重新唤醒、想象、再创造童年是一位杰出的儿童作家的使命担当,作家吴然就一直“走”在回到童年的路上……
走月亮》是吴然代表作之一,原载于1985年第10期《儿童文学》杂志。作家吴然回忆许多年之后,他偶然间翻阅《浮生六记》,书中有这样记载:“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他的目光被“走月亮”三个字深深吸引,同时这三个字瞬间擦亮了他童年的回忆。儿时和母亲踏月夜归的场景,以及童年时和伙伴们在洱海边的白族村寨“唱月”“跳月”等美好往事便一一浮现在脑海之中,于是作家一气呵成,写下此篇文章。
其实,《浮生六记》中的“走月亮”是江浙一带的风俗。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妇女会穿了颜色亮丽的新衣服,或结伴出游,或到寺庙里去烧烧香,或参加文艺活动。《岁华忆语》中有“是夜,家人团坐聚饮,曰圆月;出游街市,曰走月”等语。《清嘉录》记载得比较详细:“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但吴然明确指出,这篇《走月亮》仅仅是借用了“走月亮”三个字,并且以苍山洱海为环境,以此来抒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但并不是描写一种民俗风情。
《走月亮》全文以“走”作为线索,写出了途中所遇见的风景和联想的画面。“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在全文中出现四次,不知不觉间读者也紧跟着作者的步伐一起徜徉于柔和的月色之中。
文章开篇点明这月亮是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一说起洱海,“浪漫”“唯美”等词语便是它的标记。“风花雪月”是大理的四大美景,“洱海月”则是其中一景。明代诗人冯时可在《滇西记略》中记载:洱海之奇在于“日月与星,比别处倍大而更明”。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晚上,居住在大理洱海畔的白族人民都要将木船划到洱海中,欣赏倒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云彩、月亮和海水交织在一起,清辉灿灿,浮光摇金,形成一幅迷人的画卷。不知是天月掉海,还是海月升天,这皎洁的月光照亮了点苍山,照亮了大青树,也照亮了大道和小路。细细品读这四个“照亮”,会发现作者别具匠心。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顺序切换想象的场景,教师在教学时不妨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思路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什么?
“我”和阿妈走到了溪水边。月光下的空气中,弥漫着山草和野花的芬芳;月光下的小溪里,布满鹅卵石的河床映入眼帘。每一个小水塘都“抱” 着一个小月亮。吴然坦言:“无论哪一种文体创作,都坚持使人阅之自生美感。”“抱”字实在太动人,太温情了!不得不佩服作家的文学功力,一个个小水塘俨然成为了一位位可爱的小精灵抱着月亮,俏皮可爱,妙趣横生。这温馨的画面,怎能不让人想起母亲温暖的怀抱?月影摇曳,白天阿妈在溪边洗衣裳,“我”在溪边用树叶做小船的画面在脑海中久久回荡。于是,“我”提出——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我”和阿妈走到了田野边。秋天有着专属的季节味道,洱海边周围的果园飘来一阵阵果子的甜香;秋天有着独一无二的丰收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稻穗笑弯了腰,沉甸甸的谷子是百姓们一年辛勤劳作最好的馈赠。月光下,原本是金灿灿的稻田此刻也像是被镀亮的银毯。丰收的喜欢似乎也感染了秋天的小精灵们,虫儿们兴奋地歌唱;夜鸟们拍打着翅膀;鱼儿欢腾出水面,泛起闪闪银光。于是,“我”期许——
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我”和阿妈走过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果园,走过庄稼地和果园……一路上,阿妈给“我”讲关于月亮的故事,也给“我”讲传说。其实,彼此手牵手一直安安静静地走着走着,就很美。“我”沉醉于静谧、安详的月色之中,仿佛与天上的星星融为一体,多么奇妙的夜晚!
冰心这样评价吴然的作品:“给儿童写散文不容易,要有童心。你的散文小集,朴素自然,我很欣赏。”为了更能贴近儿童视角,符合儿童认知,吴然在创作时采用了第一人称“我”这一视角。读着《走月亮》,你会觉得文中的“我”也有自己的童年影子。可见,吴然在努力寻找和儿童心灵共鸣的情趣和童趣,用孩子的视角来寻找生活中的美,用孩子的心灵感受生活中的美。
吴然曾说:“童年时代的一切,烙印在我的人格气质上,也像影子一样浸润在我的创作中。” “童年的影子伴随着我,怀念的欢乐中有无言的忧伤。”《走月亮》《我们的民族小学》《珍珠雨》《小鸟在歌唱》《风雨花集》……一本本童书就像一股股泉水汩汩而出,清澈、甘甜!为童年歌唱,为儿童歌唱,为自然歌唱,读着吴然的文字,我们的内心也渐渐柔和,渐渐澄澈。吴然多次说到:“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受到魅力的云岭风光的熏染,我的心性似乎更接近于大自然。我渴慕人世与自然赠与的温情与美景,……每当我吹着高原的风在太阳下旅行,在自然保护区采访,心中便升腾起歌唱大自然歌唱故乡的欲望。大自然的宏富与伟丽,云南边地独独具特色的山水人情,给我以不可抗拒的诱惑,由衷的欢喜……”
时光荏苒,吴然依旧是宝刀不老的儿童文学坚守者,岁月会改变人的容颜,但改变不了他对儿童文学的痴迷与热爱。他一边走在回到童年的路上,一边向着儿童文学的远方与深处漫溯。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并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4.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一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教学流程】

板块一:资料导入,激发“走”的兴趣

1.导入新课。

(1)出示资料,了解“走月亮”文化。

《浮生六记》书中记载: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

《岁华忆语》中有“是夜,家人团坐聚饮,曰圆月;出游街市,曰走月”等语。

《清嘉录》记载得比较详细: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2)初步了解创作背景:这篇《走月亮》,作者仅仅是借用了“走月亮”三个字,虽以苍山洱海为背景,但并不是描写民俗风情。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好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觉得该怎样来朗读课题?预设:带着欣喜、愉悦的感受。

【设计意图:于漪老师说:“在教学中,首先要抓住课文的导入,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从介绍“走月亮”的历史文化和创作背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读好课题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奠定初步的情感基础。】

板块二:初读课文,理清“走”的路线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我”和阿妈走月亮经过了哪些地方?

2.预习反馈,重点字词点拨。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识记“鹅卵石、泼刺、田埂、闪闪烁烁”等字词,注意“穗”和“惠”的字音辨析。

3.梳理文脉:默读课文,圈一圈“我”和阿妈走月亮经过的地方。师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溪边、村道、果园、稻田。

4.交流:你最想跟着作者走到哪儿欣赏美景?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初读环节,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做了两件事:一是检测、点拨重点字词的读音;二是遵循阅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为深层、立体感悟做好铺垫。】

板块三:想读结合,探寻“溪岸”的美景

1.教师引读: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学生接读第4自然段。同学们,读着读着,你仿佛都看到了哪些画面?请用横线画一画。

2.交流反馈,品味赏析。

预设一: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1)交流: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展开想象:细细的溪水,还会流着什么呢?

(3)指导学生朗读。

预设二: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1)出示语段,引导学生和原文对比并发现不同: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映着一个月亮!(预设:“抱”改成了“映”)

(2)思考:你更喜欢哪一个字并阐述原因。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一个个小水塘俨然成为了一位位可爱的小精灵,他们抱着月亮,俏皮可爱。这温馨的画面,不禁让人想起母亲温暖的怀抱。

(3)指导学生带着温暖、陶醉的感受朗读。

预设三: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1)圈一圈“我”和阿妈在小溪边做了什么?学生反馈。

(2)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我”和阿妈在小溪边还会做些什么呢?师生交流。

3.配乐朗读,背诵积累。

(1)播放视频,配乐朗读。

(2)出示填空,借助关键词背诵积累。

细细的溪水,流着( )和( ),流着( )。灰白色的( )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 )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 ),而我,用树叶( ),运载许多(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 ),看看我采过( )。

4.溪边的画面如此温馨,如此温情,请同学们给第4自然段取一个名字。预设:月下溪岸图。

5.学法小结:我们按照“想象画面—品味赏析—朗读积累—画面取名”四个步骤来学习第4自然段,感受着月光下溪岸的美好。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教学时,笔者通过搭建多种学习支架,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去想象所描写的画面、声音和味道。以多种形式的朗读为依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丰盈学生的情感体验,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落实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要求。最后,通过学法小结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板块四:合作学习,探寻其他美景

1.出示学习活动:按照以上四个学习步骤,小组合作学习第6、8自然段。

2.交流反馈。

(1)学生展开想象,相互交流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学生抓住有新鲜感和画面感的句子进行品味赏析,教师相机点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给画面取名。预设:月映田野图、月亮牵星图。

3.作者发出感叹,出示语句:多美奇妙的夜晚,我和阿妈走月亮!

教师引读:(1)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这真是——(学生接读)多美奇妙的夜晚,我和阿妈走月亮!

(2)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这真是——(学生接读)多美奇妙的夜晚,我和阿妈走月亮!

(3)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寸头的大青树,这真是——(学生接读)多美奇妙的夜晚,我和阿妈走月亮!

(4)照亮了,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这真是——(学生接读)多美奇妙的夜晚,我和阿妈走月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寻“溪岸”的美景主要由教师引导,给予学习方法的渗透,第6、8自然段的学习由学生合作完成,实现由扶到放的教学理念。最后,通过师生合作朗读,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再次让学生感受月夜美景和浓浓的亲情。】

板块五:品味诗情,仿照表达

1.出示文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和菜地……

(1)思考:“我”为什么如此喜欢和阿妈走月亮?

(2)出示吴然语录:“童年时代的一切,烙印在我的人格气质上,也像影子一样浸润在我的创作中。” “童年的影子伴随着我,怀念的欢乐中有无言的忧伤。”“大自然的宏富与伟丽,云南边地独独具特色的山水人情,给我以不可抗拒的诱惑,由衷的欢喜。”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走月亮》仅仅是借用了“走月亮”三个字,以此抒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

2.仿照表达,师生共评。

(1)回忆自己月下的某个情境,想一想在哪里见到的月亮?和谁在一起?一起做了哪些事?指名交流。

(2)即兴小练笔: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调动多重感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写一写自己在月下的所见、所思。

(3)全班交流,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我为什么如此喜欢和阿妈走月亮”助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生,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文章不仅用温暖的语言描绘了月光下散步的种种场景,更是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最后,通过“小练笔”给学生创建实践语言文字的机会,这样“时长练习写作,写得多了写得久了,自然也就会巧起来,好起来。”】

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2020年第7.8期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25573.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年 7月 2日
下一篇 2022年 7月 2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