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种子”走过了一段神奇的历程。
故事的表层,是由种子到大树,由手推车到椅子,再到木地板。故事的深层,蕴含着不同境遇下不同的追求,以及在不同阶段都要幸福和快乐的思想。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明白,然后抓住“什么会很好”这一关键点,借助自主阅读、情境再现、自由表达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创设的情感世界,最终感悟文本。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按照课前导读语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交流,初识“很好”
1.教师板书“会很好”,什么叫“会很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自己的体验说一说。
2.教师补充题目“那一定会很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用“那一定会很好”说一句话。
3.过渡:文中是怎样描写“那一定会很好”的?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逐步解题。在获得对题目准确理解的同时,也为理解全文情感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含有“会很好”这个词语的句子画出来。
2.大声读一读画好的句子,圈出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再借助课后识字表准确认读每一个生字。
3.小组展开合作,集中识记本课的8个生字。
(1)组长利用生字卡片,逐一检测组员的认字情况。
(2)选出组员识记不准或识记有困难的生字,小组商议识记的好方法。
4.集体汇报交流: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个识记有困难的字?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预设:
用图片识记“锯、斧”。
加一加识记:奴+力=努。
动作演示识记:“折”和“拆”。
换部首识记:径——茎、难——推。
字族识记:拟声词——吱,“吱”描摹了椅子和地板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对比识记:缩——伸。
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缩”,翘舌音“吱、拆”,后鼻音“茎”。
全班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拂动:轻轻抖动。
舒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吱吱嘎嘎:拟声词。形容物体受压或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吃力:费力。
5.自由读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每一个生字的音都读正确,并读准带有生字的词语。
(2)与小组成员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自然段,大声朗读,努力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设计意图:阅读心理学讲,阅读应该先由整体到局部,然后由局部到整体。此环节设计,先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再解决读音与朗读的难点,最后回归整体,建立起完整的文本印象。
三、朗读交流,感知文本
1.发给每个学生“学生活动卡”,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学习活动。
(1)读一读预习时圈画的含有“会很好”一词的句子。
(2)再读一读这些句子所在的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填写“学生活动卡”。
(3)读一读填写的词句,你有什么感受?简单记录在表格中。
(4)大胆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也要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表格。
引导学生清晰地梳理主人公的生命历程。
2.汇报交流: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种子”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相机板书:一粒种子——一棵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3.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段历程进行分角色表演。
4.教师扮演记者,在小组表演后采访:此时,你觉得很好吗?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站起来会很好”“会跑会很好”“坐下会很好”“躺下会很好”,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体会手推车跑动、椅子悠闲自在、地板躺着沐浴阳光的舒服感受。
6.集中思考:一粒种子在漫长的历程中(一粒种子——一棵大树——手推
车——椅子——木地板),追求的“很好”为什么不一样?(不同的境遇有不同的追求)
设计意图:阅读注重小组的互动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对文本的进一步感知和理解。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自由朗读,感受种子每一个阶段舒服快乐的心情,分角色朗读描写“会很好”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想象交流:一粒种子从长成大树,到最后被做成地板铺在阳台上,这粒种子成为木地板后,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它心中的“会很好”又是什么样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请你试着写一写。
4.小结:不同的时期,我们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像文中的那粒种子一样享受每一个阶段,让我们的每一段经历变得幸福而美好。
5.拓展延伸:读一读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看一看,小溪流都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哪些不同的想法?
设计意图:体会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写法,感知“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并通过拓展阅读,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外拓展和学习交流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那一定会很好
一粒种子―→一棵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站起来会很好 会跑会很好 坐下会很好 躺下会很好

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一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乐观积极心态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以树的心情为抓手,理解主旨。
本课教学中,我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到课文中去,通过抓住树的内心变化,实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延伸快乐。在第一自然段中种子“难受”渴望长大;在第四自然段中当种子终于长成一棵大树时,种子的感觉是“很好”;第五自然段中,大树主动“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当做成手推车、椅子后,大树感觉“真舒服”;最后大树做成木地板时“满意地舒展”。了解了大树的内心变化,感悟到大树为人服务内心的快乐这一主题。这时,我提出:“此时你想到了什么句子?”学生很自然想到“机遇给予是快乐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相同主题的句子。
2.多方法识记生字。
现在语文基本上是一天一课,而且每课的识字量又很大,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记住这些生字呢?教给孩子识记的方法很重要。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第一种是“形近字比较”:经一茎  堆一推  折一拆。第二种是“加一加”:”纟+宿=缩””奴+力=努””口+支=吱”。第三种是“谜语”:“一日”谜底是“旧”。
二、成功之处
这次教学比较成功之处是仿写句子练习。
首先我让学生读原文中的句子:“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分析:这句话分成两部分,分别是:“谁干什么+心情怎么样”,按照这个例句,请学生仿写。在仿写时,我采取“由扶到放”的策略,首先出示句子:“我     (什么地方)   (干什么或看什么),心里          。”然后让学生根据例句,小组合作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这样把人物的动作和心理合为一体,进行语言训练,由易到难,逐步放手,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在教学“总结全文”这一环节,我提问: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学生依据板书回答出来了:“一棵大树——一辆推车——一把椅子——木地板”,学生理解大树是为别人服务,并感到很快乐。可是有个别学生认为:“大树一生都在为别人,没有人为它服务,太亏了。”此时,我应让学生通过图片直观了解大树成长时,护林员、森林警察等很多人为它的成长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而不是简单的说教,说一些大道理。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这篇童话通俗易懂,主题鲜明,我在以后教学中,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如朗读“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这一句中“一定”要重读,体现了大树的想法和迫切愿望。自读自悟,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二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教学效果: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让学生有独特的体验。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他们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产生的独特感受无法预设,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这时老师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体验,并引导好他们用这些体验去理解体会文本和中心。《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的童话故事,课文写了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板,这一段变化历程,学生读起来生动有趣。并且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谈话导入,质疑激趣,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由朗读文本,有所感悟。然后分小组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释放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很快地理解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学能力,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童话故事富有想象,在教学时我也紧抓这一点,在学生读文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受到启示。如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种子在泥土中的难受及生长时的努力,体会愿望的实现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想象手推车装着东西跑来跑去的快乐以及椅子看似休息,却还给人们提供方便,感受它们在奉献中获得快乐的心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读童话中受到启示,这也就达到了童话教学的目标。
三、不足之处:学生在评价种子的表演时很精彩,不但从动作中体现心理,还从神态上进行了评价,如果此时再让另外一个学生演种子,其余学生朗读,相信种子那种为了实现愿望的不懈努力的精神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发芽,学生对读演结合的学习方法也会掌握得更熟练。
四、改进措施: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成为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沈大安老师在《略读课文我们到底该怎么教》一文中明确指出:“略读课文教学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粗略’‘应用’‘自主’。”专家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为我们的探索指明了方向。相对于精读教学而言,略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更简明,方法更简单,过程更粗放,自主学习更充分。我想,略读课文的教学的追求是在精与略之间行走,重其所重,略起所略。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改变精读教学环环紧扣的线性推进,采用大刀阔斧的板块式推进,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粗略地、非精细地读,但在粗略的同时也要有所侧重,有所发展。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学设计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2-6-12 19:13:11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2022-6-13 20: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