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2010年,韩国多次举行大规模的军事实弹演习,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战士的综合素质,你知道还有什么目的?(对不友好的国家示威,以起到震慑作用),苏轼也曾经组织了一次武装演习,不过他的目的却是提高民众保卫祖国的意识和能力,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这次演习的盛况和作者的感想。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是在哪里出猎?谁在出猎?
苏轼和他的同僚在密州出猎。
2、出猎的装束是怎样的?出猎的场面是怎样的?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3、那么,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作者希望能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4、对,那么,这首词的风格怎样呢?
豪放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婉约派:语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以情感为题材。
同学们预习得不错。我们今天一起来研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显示学习方法
请同学们读一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屏幕显示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
如此看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突出在一个字上,是什么字?
(学生读)我们突出在“读”字
三、读题。
突出一个“读”,读什么?首先读题。
1、“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才是题目。
2、“密州出猎”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出猎和出猎的地点:密州。
3、出城打猎,不同于一般的消遣式的打猎
四、读作者,
学法指导:“知人论世”是解读经典的有效途径,走进作者、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才能走近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世界。
1、作者是谁?苏轼。
2、你了解苏轼吗?你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回答、补充
补充资料: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共享文名,合称“三苏”。政治上,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饱尝艰辛。但他生性豁达乐观,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五、读课文。
下面最重要的是读什么?
(一)初读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
发(fā)、骑(jì)、为(wèi)
2、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
——豪迈奔放,高亢激昂昂扬的语调,奔放的气势
3、个别试读——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读懂词意
1、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己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句作记号,然后在班上提出,我们共同探讨解决。好,现在开始。
(讨论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
2、请两位学生分别说上下阙的意思。
3、理解了词意,请你说一说,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壮观打猎的雄壮 豪放
4、场面很壮观,语言有气势,下面,我们再次一起读这首词,读出气势来。
(学生齐读)
(三)领悟情感
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我们学古诗词,不仅要感受它的语言,更要感受诗词的内涵。
学法指导:古诗词往往都有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概括内容的关键性字眼。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阅读时,抓住文眼斟酌字句,可以深刻品味古诗词的内涵。
请判断哪个字是这首词的文眼,(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
1、“少年狂”的“狂”字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苏轼生性豪放,不受拘束的姿态。
2、那么“狂”又表现在哪里?他怎么狂呢?
——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千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郎”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作者已经“鬓微霜”了,还想驰骋疆场,报效祖国。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牵黄擎苍:姿态信心:亲射虎
锦帽貂裘:着装狂 忠心:遣冯唐
倾城千骑:行为决心:射天狼
3、分析典故
A、“遣冯唐”和“射天狼”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表达了为国效力的决心和爱国的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希望被重用的愿望。
B、为什么这两句话就能让你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呢?
提示:,“遣冯唐”和“射天狼”是指什么?为什么要射天狼?
射天狼就是赶走外来侵犯的敌人,这里的“天狼”就是指来自西北的敌人。
G、这是一个典故,天狼是指来自西北的敌人,敌人来了就把他们射走,这就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H、爱国感情就这样表现出来了。那么“遣冯唐”呢?
“遣冯唐”就是作者希望冯唐一样的人来赦免他的罪,使他能够象魏项一样为国立功。
魏尚因为打仗时多报了杀敌的数字而获罪,后来冯唐持节云中赦免他的罪,重新重用他。作者当时做太守,希望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4、下面,我们带着这种热情、豪放的感情来朗诵。
朗读指导:
上阕:描写场面,朗读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
下阕:抒发豪情,朗读声调要高亢,气势豪迈
(全体同学朗诵)
5、指导背诵
下面欣赏标准的朗诵,感受词的美。
生听录音:感受到了怎样的美?豪放美
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有没有信心?(学生背诵)
六、读材料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
1. 大江:长江 2. 淘:冲洗
3. 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中郎将时年仅24岁,称为“周郎”
? 4.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古代儒将的装束。
? 5.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 6.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7. 酹:古人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思考:《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又表现在何处?
描绘壮丽之景:长江的非凡气势
刻画豪迈之人:肯定周瑜的关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抒发壮志豪情。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妻子,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1、思量:想念。2、纵使:即使 3、“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4、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5、小轩窗:有窗的小室。
6、明月夜,短松冈: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点拨:
①齐读《十年生死两茫茫》
②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③这首词显得委婉,含蓄,细腻柔美,抒写了作者的儿女情。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兼顾的矛盾体;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七、总结课堂
是苏轼豪放词的开山之作,“狂”字贯穿全篇,在词中既有外在表现也有内在心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遭到贬谪却依然保持一种达观态度,有着一腔报国热情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比较这首词与《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异同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牵黄擎苍:姿态信心:亲射虎
锦帽貂裘:着装狂 忠心:遣冯唐
倾城千骑:行为决心:射天狼
古诗词有效教学——朗读
唐诗宋词,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情感深沉。然而,初中的学生却由于缺乏生活体验,更不会知人论世,不能很好地体会诗词中的深沉情感。如何有效地开展古诗词教学一成为语文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张基石老师认为应该“以读来促品,以品来达悟。”我觉得朗读肯定是一个比较有效的诗词教学方式。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第一篇。政治上,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饱尝艰辛。但他生性豁达乐观,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他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词人在上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阙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有效地欣赏词的韵味,感受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立功报国的愿望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试图引导学生读题、读人、读文,争取读通,读懂,读透。
读题,即读懂标题,标题是诗词内涵的第一表现,诗歌的标题往往富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因此,认真研读诗词的题目,往往能得到有关诗词内涵和情感的暗示。比如读这首词的标题《江城子·密州出猎》,首先要把词牌名和题目区分开来,其次要读出事件和地点,第三,要读出“出猎”与“打猎”之别,这样才能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词的内涵做好准备。
读人,“知人论世”是解读经典的有效途径,走进作者、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才能走近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世界。了解作者的经历、心态以及创作风格,有助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诗人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及所处的时代,往往决定了词作的情感和内涵。如这首词,学生了解当时作者的处境,以及他气势磅礴词风,和壮志未酬又不乏乐观旷达的胸襟;才会明白“何日遣冯唐”的内涵,才能理解作者“射天狼”的豪情。就更便于他们准确地分析、把握词作的感情。
读文,理解文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因此,我把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读通,读懂,读透。
读通,扫清词中出现的文字障碍,辨析多音字,这样才能准确流畅地进行朗读。并为下面的理解打下基础。这个环节中,我安排学生自己轻声地读,注意找出自己觉得比较难或者不确定的字音,学生普遍会找到两个多音字:发(fā)、骑(jì)。然后,通过词性分析,明确读音,再联系之前所学,使学生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准确流畅地齐读,初步感知文本。
读懂,疏通理解词意,为探究词作内涵做准备。我安排学生先自己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句作记号,然后在班上提出,共同探讨解决。学生们出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同桌间交流对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不理解的词句做好标记,提出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学生提出“聊”的意思,应理解为“勉强、姑且”,同时就了解了作者的豪气,“为报”是“为了报答”还是“替我通报”,到底是作者还是将士们“锦帽貂裘”,学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最终,我们根据词要表达的豪情,明确了正确的理解。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场面的壮观,语言的气势,因此再次朗读时,效果要好得多。
读透,古诗词往往都有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概括内容的关键性字眼。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阅读时,抓住文眼斟酌字句,可以深刻品味古诗词的内涵。这首词中最能体现豪情的是一个“狂”字,如何让学生能深刻理解此人的狂放状态和意气风发的豪情,我组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从词中找出体现豪情的语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领悟,逐步体会到了作者的豪迈之意及其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再读一读,就更能读出豪情,读出气势。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细读古诗词,找准切入点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这是提高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读出韵味,诵读出精神,读出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这些更为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