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反思
太仓市实验中学 陈文涛
一、教材需要挖掘
《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文章内容简单易懂,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同样可以达到把握文章大意的效果,因此在这方面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进行教学。而小标题的形式则十分新颖,应该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授,此外,男子汉的形象也需要学生细细品味,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的等细节描写,通过典型事件剖析人物性格。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将重难点放在了这两个方面,但此后细细品味,发现教学点并不是如此单一。
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像一个人的眼睛,首先可以从标题入手,“我们家”这三个字看似平常,可实际却有着不平常的思想感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家的某某某”说出口时总带有自豪、骄傲的感觉,在这篇文章中,结合上下文细细品味又何尝不是呢?我们家的男子汉坚强又独立,沉着又冷静,而且仅仅只有2周岁,多么自豪!多么欣喜!文章最后一段也写道:“看着他那样地一点一点长大,他的脸盘他的轮廓,他的手掌上的细纹,他的身体,他的力气,他的智慧,他的性格,还有他的性别,那样神秘地一点一点鲜明,突出,扩大,再扩大,实在是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了。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任何艺术还要艺术。写到这里,简直不想写小说;既不想写女人,也不想写男人。唉,让男子汉们自己好好儿地长吧!”为何“不想写小说,既不想写女人,也不想写男人”呢?因为生命的成长是神奇的,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
另外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也有了一丝感悟:不是每家的男孩子都能长成男子汉的。而在“我们家”却可以,为什么?因为他爱吃,但也挑食,可我们却不溺爱,以孩子的口吻说“不吃青菜会死的”,他便吃的很多,与当今有些家庭的状况是不同的:不爱吃就不吃,甚至爷爷奶奶拿着碗追着喂,求着吃。这样的家庭中,孩子能好好长吗?他要求独立,自己一个人买东西,我们为什么放心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我极想走过去帮他叫一声‘同志’,可最后还是忍住了”?因为我们知道独立、自尊对于一个男子汉的重要性。他不愿回安徽,甚至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不回去了,可他依然“勇猛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蹬着车厢,攀上了窗台”,而我呢?仅仅把他抱起来,任由他自己去选择。为什么我们家能有男子汉?因为我们家有提供给男子汉成长的环境。因此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唉,让男子汉们自己好好儿地长吧!”这里并没有“我们家的”几个字,因为她放眼社会,我们的社会太需要男子汉了!
所以我认为对于教材要进行挖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发散性思维,首先教师就要读透教材、研究透教材,从各个教学点中选取有利用学生的点进行教学,而不是照搬教材,做一些千篇一律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机、没有生命的,是死板的、按部就班的。
二、课堂需要设计
在此次教学中,我选择了让学生根据文章对于人物的细节描写来改“小标题”,目的在于活学活用,既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小标题,同时也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通过寻找文章中的“证据”,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大致把握男子汉的形象特点,再根据小标题的格式: 的男子汉来进行概括,进一步使人物形象鲜明而具有概括性,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设置疑问:哪两个人物形象特点并不是一个男子汉所具有的?如果不是,那这两个特点则更倾向于哪种形象?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好奇,通过激趣进行思考和讨论,最后明白:他既是一个男子汉,同时也是一个男孩子。他虽然独立、坚强、沉着,但他毕竟是一个两周岁的男子,他的内心还保留了男子的纯真与可爱。这两者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合二为一的,也就是一个人的两个面,简单地举个例子:他向往少林寺,是作为一个男子汉向往阳刚、正义的一面,但他却因为不能吃自己喜爱的食物就立马放弃了,也是一个小男孩爱吃、三分钟热度的特点。
另外,在教学的最后一部分,我原本想让学生自己写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特点,但是之前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初一学生写作效率较低,无法完成,因此我则改为:修改小练笔,先展示一篇好的小练笔让学生读一读,品一品,好在哪里?再展示一篇较差的,让学生改一改,通过修改同样能够达到教学效果: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而“典型事件”也需要“特写镜头”,这“特写镜头”实际上就是有效的细节描写,通过这种“读写结合、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当场训练,使得教学不枯燥、不空洞,也有利于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就课堂整体而言,我认为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则负责串联课堂、补充说明,只有这样课堂才是学生的,只有课堂是学生的,知识也才能够是学生的。
三、语言需要品析
我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尤其缺乏的就是语言的品析,我仅仅把细节描写作为品析对象,却忽略了“幽默、有趣、富有童真”的语言特点,如“他不愿死,似乎是深感活的乐趣的”、“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阵线十分鲜明”、“一只胖胖的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样挣扎着”,为什么语言如此朴素却能让人会心一笑?不禁让我们思考:难道只有华丽的辞藻才能写出好文章吗?我们当然知道并不是,鲁迅的文章质朴却发人深省,钱钟书的文章平实却幽默风趣,可在学生看来,他们的意识里似乎只有:好词好句,大量修辞。这样堆砌起来的文字真的是好文章吗?我认为只是“拥有姣好面容却没有灵魂”绣花枕头而已。但我也产生了教学上的困惑:没有运用修辞,没有好词好句,我怎么赏析给学生?很难!我苦苦思索,反复看着自己的教案,终于明白:我的教学设计“读”的部分太少!难道赏析就是说教吗?品析文字就是一套套答题攻略吗?太狭隘了!这样有趣的文字,让学生读一读,笑一笑,感受一下语言文字的妙处与乐趣,目的不就达到了吗?五柳先生也曾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想这就是读书的真谛吧,不如放手吧,让孩子们自己好好儿地读书吧!
什么是一节好的语文课?你深度挖掘了教材,细细选择了教学要点,精心地根据学情设计教学环节,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学生吧!让他们读读品品,笑笑乐乐,自由徜徉在语文世界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