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简介:
陈彤,2017年毕业于湖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文苑小学语文教师。
《传统节日》两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游戏、猜灯谜、字理教学等方式会认“传”等15个生字,会写“贴”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合作读、节奏读方式尝试背诵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味。
3.通过微课视频、自主学习等方式了解传统节日以及相对应的习俗,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传统节日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壹
红包传情,介绍“传统”
1.新年已经到来了,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两个大红包,想不想知道红包里是什么呢?(点击红包,出示“传”“统”两个生字)
新
春
2.原来红包里是两个新朋友,你们认识吗?(指读、全班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
生1: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传”,“亻”+专门的“专”。
生2: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统”,“纟”+充足的“充”。
3.今天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中,就藏在我们的课题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课题)
贰
美读课文,寻辨节日
1.让我们快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铅笔圈一圈课文中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
2.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生读、正音)你圈出了哪些节日?(学生圈传统节日,交流汇报,学生漏掉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节日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可不要漏了哦!(课文中圈出)
3.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4.看看黑板上的节日图,你有什么发现?(节日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的(画箭头);春节开始,重阳结束,又是一年春节,周而复始。)
5.课文里藏着这么多传统节日,陈老师想请你和同桌商量着选择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合作读一读,快开始吧。(学生自由读课文、两组展示、学生评价)让我们学着这种方式读一读(男女生读,师生读)
叁
走进节日,亲近习俗
老师想做个小采访,这么多传统节日,你们最想了解哪个节日呀?
节日一:春节
1.(月历圈出春节)课文中哪一句是写春节的?“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课文中提到了什么春节活动?(贴窗花,放鞭炮。)你们能不能做一做“贴”的动作?(学生做“贴”的动作)
3.孩子们,在春节里,你们还会做些什么?照着“贴窗花、放鞭炮”的样子说一说?(包饺子、发红包、贴春联、看春晚、吃团圆饭)。小朋友说了你们在春节里做的事儿,这些就是春节的习俗,把这些习俗串起来,能编成一首儿歌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4.你们真是太棒了,快把掌声送给自己。春节可以做这么多事情,让我们再次开开心心地来读一读并尝试背诵春节的部分。
节日二:元宵节
1.看看这些图片人们又在干什么呢?(看花灯、猜灯谜、舞龙)
元
宵
2.这些习俗又是哪个节日呢?元宵节(出示句子)你们可真棒!我们一起读一读。(月历圈出元宵节)
3.元宵的“宵”是我们要认的生字。接下来,老师要给你们变个魔术,我要把它的好朋友变出来,你们瞧,我把“宀”变成“刂”,就成了削铅笔的“削”。你们能这样变一变吗?(悄、消、哨、俏、销、削)这些好朋友的读音很相近,而且都有一个相同的部件——“肖”,我们再来认一认。(一字开花,齐读,“宵”元宵的宵)
4.(出示图片)一到元宵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在大街上看花灯,在巷子里猜灯谜,可真是热闹,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大街小巷人如潮。这么多人,你能不能用其他词语来表达呢?(人山人海、人来人往)
5.当你在这样场景中,你有什么感受?试试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吧(指读),男女生分别尝试背诵春节和元宵节的部分。
节日三:清明节
1.在绵绵春雨的四月,有一个节日叫——清明节。清明时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节人们会干什么呢?(扫墓)也就是我们课文中说的——先人墓前去祭扫。
3.这“祭”可大有文化。你们看!微课:“祭”的来历。
4.清明时节,我们会去先人墓前祭拜,以此表达思念之情。带着这样的情绪读一读。(男女生分别朗读读并尝试背诵春节、元宵节和清明节的部分)
节日四:端午节
1.悄悄的,端午节到了。锣鼓喧天,你们找找,这句话里人们都在做什么?(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挂艾草时说)是呀,人们还会在端午节挂上有香味儿的艾草驱蚊呢。(配图)
2.现在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端午节,你回到家,粽子在锅里翻滚,白烟儿从锅里冒出来,门上、墙上、庭院里的艾草,绿油油的。使劲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粽香、艾草香)。一屋子都是这样的香味,怪不得课文里说,粽子艾香——满堂飘。(小组读)
3.咦,你们猜猜看,这是什么字?说说你的理由。
生1:图片是一只船,“舟”就是船的意思。
生2:船身的两侧像“舟”字的两边,中间两横是“舟”字的两点。
(展示“舟”字演变过程)这两横把船分成了船头、船身和船尾,两横逐渐演变成了两点,两点可缺一不可,缺了船可就不完整了哦。(“舟”两点标红)我们再来叫一叫他的名字。
4.关于这端午节可有个故事呢!(学生讲述端午由来、教师补充)
5.全班尝试背诵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和端午节部分的文字。
肆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赛龙舟,巩固生字
赛龙舟可是端午节人们最期待的活动了,老师今天也想和你们玩一玩赛龙舟的游戏。(几只龙舟队伍比赛,全班代表其中一只队伍,路上设卡,读准生字词才能继续前行。)
2.吃粽子,进行背诵游戏(粽子奖励卡)
你们真厉害,赢得了龙舟比赛。老师想请你们吃粽子,你们想吃那个?(点击翻粽子,填空背诵)这几个大粽子你们想先吃哪个?(点击翻粽子,看节日提示背诵)
3.打拍子,按节奏读
我们学习了快乐的春节、热闹的元宵,还了解了清明节和端午节,我们再把这四个节日连在一起读一读。
4.书写指导
咱们今天了解了不少传统节日,还发了红包,赛了龙舟,吃了粽子,真是热闹极了!这么热闹的场景,我们不光要会说,还要会写。你们看这两个字,你发现写好“热、闹”的小秘诀了吗?(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小结:今天,我们走进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其他节日还有些什么样的习俗活动,又有什么来历,我们下节课再了解!
第二课时
壹
串联前知,背诵课文
回顾课文,打拍子背诵“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相关内容。
贰
节日五:七夕
1.小组汇报,其他人补充,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理解“会鹊桥”的意思。
2.补充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3.男女生分别尝试背诵七夕的部分。
节日六:中秋
1.小组汇报。
2.说一说你们怎么过中秋节的。(吃月饼,赏月)回忆过中秋的情景。
3.为什么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要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合家团圆)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4.男女生分别尝试背诵七夕、中秋的部分。
节日七:重阳
1.小组汇报。
2.重阳又称“重九”,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这不禁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赏秋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
3.重阳节的习俗还有哪些?(赏菊、插茱萸、祈福)
4.“要敬老”这句话怎么理解?(现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也定为敬老节,包含着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5.男女生分别尝试背诵七夕、中秋和重阳的部分。
叁
对读背诵,拓展延伸
1.男女生对读、尝试背诵。
2.同学们,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深广的来历、美妙的传说、独特的习俗。其实,我过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吗?(民族特色传统节日介绍微课)结合文字资料,仿照课文尝试合作创编民谣《民族传统节日》。
魏老师点评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语文教材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为己任。部编教材增强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这是一个风向标,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即将刮起传承和振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风”。《传统节日》是一首描写传统节日的韵文,是第三单元第二篇主题课文,按照农历年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八大传统节日,首尾呼应,对应了“年”的周而复始。教材从内容到语言都“贴”着传统文化的标签,让孩子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和幸福,领略传统语言形式的音韵之美,语感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文化营养”和“语言情趣”并重。陈老师把八大节日一分为二,课时划分比较合理。
1. 溯源识字,了解汉字文化的多元性。汉字瑰丽无比,魅力无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足见识字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陈老师采用随文识字,形式丰富,方法灵活。既有传统的识字方法,开启红包后出示“传统”,让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也有根据字根特点,用换一换的形式,元宵的“宵”是认读生字,老师像变魔术似得把“宀”变成“刂”,就成了削铅笔的“削”,开启学生思路,由一个字扩散到一类字:悄、消、哨、俏、销、削,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类字不但读音相近,而且都有一个相同的部件——“肖”。识字教学量增质优。因教材编排是内容优先,难免会出现低频、生僻的字,如“祭”,老师通过微课探究这个汉字的来历,结合古人造字的方法以及逐步的演变,了解这个汉字的前世今生,将汉字文化逐步渗透其中,使识字过程不是用文字包装孩子而是用文化包装孩子。
2.联系生活,感受节日文化的丰富性。《传统节日》是一首在传统民谣基础上改写的儿歌。它将表示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词语集中在韵文中,节日特征明显,或气候特点,或风俗习惯。这些传统节日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首传统儿歌把碎片化的节日文化知识进行整合,让孩子在诵读中全息、全程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及民间习俗,丰富知识,积累语言,充分感受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陈老师的教学方式跟文本非常应景,用开红包的形式开课,看似“噱头”,但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吊足孩子的胃口,“笑果”不错。可以说,了解、获取、吸收、传承节日文化是本设计的主旋律,如春节,南北风俗有别,古今习惯变更,老师能充分尊重孩子,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符合孩子生活的新时代节日歌:“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看春晚,发红包,贴春联,包饺子。团圆饭,真热闹。”讲述端午节人们为什么要挂艾草的原因,赛龙舟的背后故事也能根据孩子年龄、心理特点适度拓展,感受中华祖先的智慧文化,家国情怀。
3. 反复诵读,领略语言文化的包容性。读是最古老、最经典、最具有持久力的语文教学方法。这首改编过的歌谣既有文化的古韵,又有现代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和轻快的节奏是这首儿歌的语言特点。八大节日的特征用整齐划一的词语群表现,读起来舒服,背起来容易,打着节拍的诵读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节日欢快轻松的情感。押韵虽然不再为现代诗设限,但如果有声韵的加强,念起来会更加流利顺口。因此,陈老师将课后第一习题积累背诵歌谣作为本教学的重点目标和终极目标,分散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落实,在一次次“滚雪球”似的递进诵读、背诵中发现语言表达的共同点,达到背诵全文的目的,避免背诵过程中孩子思维的无序、乱码、跳窜,降低了背诵的难度,增强了歌谣的表现效果。
《传统节日》内容传统,语言传统,陈老师的设计也很传统。传统中的经典需要我们坚持,传统中的精华需要我们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