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2.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带入诗境
1.谈话导入.
PPT出示遗嘱,问:学生读完这一词有感受?(难受、难过……)
一个人临终前一般会有什么遗言?生回答。
今天,我们将穿越到南宋,去感受85岁的爱国诗人陆游炽热的爱国之情!
2.板书古诗题目,齐读古诗题目。
(1)引导:从古诗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看注释,理解古诗题意:“示儿”指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2)简单介绍陆游。
课件出示:
(2)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
(3)创设情境:(课件出示陆游肖像图)800多年前,一位85岁的老人僵卧病榻,老泪纵横,他颤颤巍巍地挣扎着起来,给儿子写下了一首绝笔诗。他写的内容会是什么呢?
板块二 初读识字,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一个字音。
(2)指名读诗句,着重提示“家,(jì)、乃(nǎi)翁(wēnɡ)”的读音。(注意“翁”的韵母不要读成onɡ)
(3)区分形近字:祭—蔡,乃—及。
随文指导“祭、乃”的书写。
①祭:左上部分的横撇要舒展,右上部分的捺也要舒展,下部“示”字的两横要适当收缩,避让上边的横撇和捺。
②乃:书写时要注意笔顺,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
(4)学生自由练读,尝试标注节律和重音。
(5)反馈初读: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共同交流讨论为什么要这样读。
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1)学生边自由读,边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作好批注。
元:同“原”,本来。 但:只是。 同:统一。 定:收复北方失地。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无忘:不要忘记。
预设: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只是悲痛不能活着看到国家统一。等到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时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
课件出示: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板块三 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引导思考:面临死亡,陆游知道一切都已成空。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死观?(豁达)
(2)设问交流:陆游临死前真的了无牵挂吗?(不是)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元”)这个字暗示诗人还有放不下的、要嘱咐的事情。
(3)指名朗读,设问:你们从诗句中读出了陆游的什么感情?(悲)他悲的是什么?(不见九州同)
(4)结合背景资料谈一谈:平常人临死时,会有对生命的留恋、对家人的不舍,而陆游临死前心里最记挂的是什么?(南宋朝廷何时收复失地)他又为何而悲?(学生发散思维:为南宋朝廷未收复失地而悲;为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悲;为金人对国人的蹂躏而悲;为朝廷当权者贪生怕死而悲……)。
1126年,金军攻陷北宋都城开封城(今河南开封市)。1127年,金俘虏了徽宗、钦宗,又将皇室直系宗族及后、妃等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淮河以北的地区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半壁江山,所以称南宋。从国土沦陷那天起,南宋百姓就在苦苦等待朝廷的军队能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父老乡亲。可是,南宋朝廷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秦桧做宰相,一味向金人屈膝求和。陆游写这首《示儿》的时候,九州破碎已整整84年了。
(1)提问:尽管对朝廷当权者和军队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感到悲愤,可诗人依然对他们寄予了怎样的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2)启发想象:如果有“王师北定中原日”之时,那么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3)教师引读:陆游嘱托儿子——(学生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点拨:诗人临终前,不是跟家人告别,也不是表达对生命的留恋,而是表达“不见九州同”的遗憾。诗人临死时还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对儿子没有嘱咐别的,只是嘱咐若有朝一日朝廷军队收复失地,家祭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他。诗人哪怕到了九泉之下还在等着“九州同”的消息,这是多么深切的爱国之情啊!
4.教师小结:这首诗的诗眼为“悲”,诗人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为无法亲眼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正是因为对国家“爱之深”,才有这般的“悲之切”。
板块四 补充资料,感悟情怀
1.补充陆游不同时期所写的爱国诗句。
课件出示:
·壮年陆游:48岁时,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老年陆游:67岁时,从军边关,他高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68岁时,缠绵病榻,他写下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85岁时,他写下了临终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教师引读:教师读提示语,学生接读诗句。
不见——悲之切
示儿 无忘——盼之深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