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断壁残垣、塞外秋风萧瑟、苍凉孤寂、夜色茫茫,这就是边塞风光,唐玄宗开元15年,也就是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风光,亲历了金戈铁马,写下了这首被誉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

二、解诗题

——“塞”也是多音字,组词。

——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

三、知诗人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擅长写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有“七绝圣手”之称

——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西方游牧民族入侵。边关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千多年,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北方的游牧民族常常入侵中原。

四、读诗文

——自由读诗,全体读,挑生读,男生、女生读,赛读(师点评)

五、明诗意

1.根据老师的注释把你理解的诗意说给同学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结果

六、悟诗情

1.诗文中都描写了那些意象?(关键词)[content_hide]

2.预设

——明月:思乡的代名词,明月夜夜照边关,征人哪夜不思乡啊?让我们仰头读出诗人的思乡之情。积累关于明月的诗句。

——关:边关,非常遥远。春风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边关远的连春风都难以到达,更是阻隔了亲人的一切消息。怎能不让人牵肠挂肚?让我们替征人们读出他们的委屈。

过渡:远离家乡和亲人,边关的将士们将思乡之情寄托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他们能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吗?等来的结果只有“万里长征人未还”

3.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同情

——对战争:痛恨

4.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对李广将军的思念)

——过渡:可李广将军早已不在人世,人们希望的是能够有一位像李广将军这样英勇善战的将士——思良将!

——有良将在,可以期盼和平

——结合疫情,珍惜和平

——指导读

5.整体再读全诗,配乐欣赏,体会诗之意境

小结:《出塞》短短二十八个字,既有对战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痛恨,更有对和平的期盼。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读出我们的心声!

作业:搜集其它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出塞

思良将 盼和平[/content_hid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