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围绕“革命岁月”这个红色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课文。这五篇课文,分别与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这五大历史背景关联。学习本单元课文,适逢国庆75周年,借着这样一个背景,正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重温革命岁月,聆听历史回声,了解新中国是如何诞生的。为此,可以对本单元五篇课文的学习顺序稍作调整:从国庆75周年引入,先学习《开国大典》一课,感受75年前开国大典的庄严时刻;然后再先后学习《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灯光》和《我的战友邱少云》,了解无数革命先烈是如何用生命和热血缔造新中国、保卫新中国的。在五篇课文学习之后,是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演讲。教材演讲的主题,与本单元的红色主题不吻合,这是一大缺陷。因此,不妨将演讲的主题改为“向革命先烈致敬”。这样的单元学习内容重构,既尊重了教材,又进一步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特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旨在体会文章在写场面时,既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既注意群体的描写,也注意个体的刻画,从而更好地刻画人物,烘托场面,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本单元的习作《多彩的活动》,则要求学生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这样的编排,使阅读与习作之间产生了内在的关联,从阅读中习得的表达经验,可以进一步迁移运用到写作中去。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盛况,定格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时刻,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表达了人民群众热爱新中国,热爱伟大领袖,热爱人民军队的思想感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记叙,条理清楚,场面宏大,语言凝练,感情强烈。
课文第1自然段,是对课文内容的总起和概述,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和人物。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数达三十万人,都包括了哪些人呢?这段话第二句,介绍得很有层次性、条理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的一个很好的训练点。
课文第2-4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会场和群众入场的情况。描写天安门城楼时着重强调 “八盏大红宫灯”和“八面红旗迎风招展”,描写天安门广场时着重强调“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渲染了庄严、热烈、喜庆的气氛,表达了人民群众兴奋、喜悦、激动的心情。
课文第5-10自然段,主要记叙举行典礼的过程,毛主席出场、毛主席宣布中央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等场面描写,均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点的描写,主要聚焦在毛主席的一举一动上;面的描写,主要定格在人民群众的反应和表现上。
课文第11-13自然段,主要记叙和描写了阅兵的盛大场面,同样采取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其中第12自然段,主要是点的描写,分别描写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空军等走过主席台的情况,体现了不同兵种的特点。第13自然段,则是面的描写,描写了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的表现和反应,表达了欢喜与激动的心情。
课文第14-15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群众游行的盛况,同样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写群众的游行和欢呼是面的描写,写毛主席的挥手、高呼是点的描写,面与点之间,一呼一应,形成互动。
2.能通过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顺序,概括课文描写的四大场面。
3.学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表达方法,通过品读描写场面的生动词句,感受开国大典庄严、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群众激动、喜悦、自豪的心情,以及这样的心情背后所表达的热爱新中国、热爱伟大领袖、热爱人民解放军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单元概览,整体观照
1.出示单元篇章页,读一读主题句。
2.关注语文要素,明确本单元学习要求。
3.了解本单元将学习哪些课文,课件出示五篇课文的历史时间轴。
观看影像,走进“开国大典”
1.今年国庆节,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到75年前,也就是1949年10月1日,聆听开国领袖毛主席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的声音吧。
观看一段开国大典的真实历史影像(2分钟)。说说观看感受:场面盛大、热烈;人们激动、喜悦……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开国大典》,作者用文字记录了当时的盛况。
揭示(板书)课题:开国大典。
说说什么叫“大典”?(盛大、隆重的典礼)
什么叫“开国大典”?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一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读一读这个长句子,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这个专用短语。
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换成“新中国中央政府”,对比读起来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体会全称的庄严、正式。
3.再读好另一个长句子,读准短语全称,读出庄严、正式的感觉。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4.检查预习,认读生字词
政府 外宾 石栏 汇集 宣布 检阅 制服 坦克 距离 隆重
八盏大红宫灯 擎着红旗 排山倒海 按下电钮 瞻仰国旗
提示注意读准字音:宾、盏、擎、瞻
说一说: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学习任务一 通读感知,把握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有点长。我们在五上第二单元学习了快速阅读、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我们来回顾回顾。
课件出示五上第二单元篇章页,回顾快速阅读的方法。
2.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梳理场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学习任务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①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提示写作顺序的词句。
②按照这样的顺序,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写了哪几个大场面?用小标题概括。
(2)交流反馈。
①提示写作顺序的词句:
早上六点钟、下午三点整、阅兵时开始、阅兵式完毕、傍晚、晚上九点
②课文所写的四大场面
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3.说说阅读初感受:感受到了开国大典的什么特点?
交流,相机板书:庄严、热烈、盛大、隆重(相机提示“隆”字笔画,不要漏掉右边短横)
过渡:四个场面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场面呢?让我们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穿越时空,走进75年前的开国大典现场。
学习任务二 走进典礼现场,体会庄严热烈
1.提取关键信息,梳理典礼的流程
重大典礼,都有特定的流程。开国大典的主要流程有哪几个呢?默读课文,划出关键信息,梳理开国大典的流程:
交流反馈,明确开国大典的流程:
①典礼开始,领导就位
②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
③升国旗、奏国歌、鸣礼炮(这个流程为什么是并列的呢?)
④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⑤举行阅兵式
2.了解典礼上的特殊含义: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再也不用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了,再也不用遭受反动政府的压迫了。
“54门大炮齐发” ——象征当时已经解放了的54个民族共同庆贺新中国成立。
“一共28响”——表示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领导全国人民经历了28年的奋斗历程。
3.体会典礼场庄严、热烈的气氛
学生自读批注,体会庄严、热烈。
交流阅读感受,重点引导朗读体会: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排山倒海”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掌声的热烈;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个不约而同、整齐划一的动作,不但写出了庄严、热烈的气氛,更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引导抓住“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体会庄严、热烈的气氛,同时体会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引导抓住“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的两次反复,以及“传到长城内外,传达大江南北”的两个“传到”,体会庄严、热烈,体会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像播音员一样,用激动、喜悦的心情,播报这段文字。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抓住“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等词句体会庄严热烈的气氛,读出喜悦、自豪的心情。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引导抓住两个“一齐”,两个“只听见”,一个“雷鸣般”,体会庄严、热烈,体会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4.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典礼的场面如此盛大、隆重、热烈、庄严,作者是如何写清楚的呢?除了按照典礼的流程顺序来写,很有条理之外,还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呢?
师生合作朗读,引导发现“点”与“面”:几乎每一个流程,作者都聚焦了毛主席做什么,同时又描写了三十万群众的表现和反应。
出示单元篇章页。这种写法叫做——“点面结合”(板书)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样点面结合,既把开国大典的流程写清楚了,又写出了庄严、热烈的气氛,同时还表达了人民群众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课前听写,当堂反馈
政府 外宾 汇集 宣告 检阅 制服 坦克 距离 隆重
学习任务三 走进阅兵式,学习点面结合
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开国大典举行典礼时的庄严、热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开国大典的阅兵式。
1.阅兵式,是一个更加盛大的场面,这样的大场面,作者又是如何把它介绍清楚的呢?
交流发现:按照不同的军种,有顺序地介绍;介绍时突出了每个军种的特点。
2.再次默读这部分课文,借助表格,概括梳理。
军种 | 海军 | 步兵师 | 炮兵 | 战车师 | 骑兵师 | 人民空军 |
不同特点 | 雪白帽子
蓝制服 |
列成方阵
齐步前进 |
各式各样的炮 | 整整齐齐
钢铁巨人 |
红马连
白马连 |
人字形
飞过天空 |
共同特点 | 由东向西,缓缓进场;相等的距离,相同的速度 |
3.借助表格,说一说课文在写阅兵式时,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明确:所有受检阅的部队是“面”,各个不同军种是“点”。特别指出,“点”和“面”是相对而言的。这样写,既体现了不同军种的特点,又体现了整体的庄严、整齐。
4.点面结合,合作朗读,体会“点面结合”的好处。(介绍面的部分全班齐读,介绍不同军种的小组轮流读)
5.引导发现阅兵式部分的第二个“点面结合”
出示语段
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找一找“点”和“面”:写毛主席是“点”,写群众是“面”。
像这样的“点”与“面”,在前面的典礼场面中出现过,在后面的群众游行中,也还有。
学生略读群众游行的部分,划出写“点”和“面”的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不但写出了群众游行的热烈场面,更表达了领袖热爱人民,人民爱戴领袖的思想感情。
学习任务四 情境“报道”,运用点面结合
创设情境:开国大典这一个又一个珍贵的场面,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里。如果你就是当时现场报道开国大典的一名新华社记者,你会怎么报道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呢?
请选择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写一段播报稿,可以引用课文中的语句,也可以运用自己的话。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是新华社记者。此时此刻,我就在开国大典的现场,请大家跟随我的镜头,来感受一下这庄严、热烈的场面吧!现在正在进行的是_____。你看,……
学生写好之后,先在小组内练习播报,再小组推荐代表在班级进行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