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

语文课程兼具语言工具性及人文性,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极具美感的文学体裁之一,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包含六首诗歌,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内容及模式时可基于“诗歌里的审美”这一主题将不同的语文知识、审美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及核心素养水平。
一、教材分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由六首诗歌组成,分别是《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沁园春·雪》描写了北国雪景,引申了对历史的思考,体现了作者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周总理,你在哪里》表达了对周总理的爱戴和怀念,作者在诗中投入了真切而饱满的情感,引人共鸣、感人动容;《我爱这土地》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诗人从一只鸟的视角出发,诉说对战乱岁月的愤慨、对祖国大地深沉的热爱;《乡愁》以邮票、母亲、船票、新娘、坟墓、母亲、海峡、祖国等作为依托、以层层加强的方式诉说着自己细腻的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诗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借助四月的美景表达了爱、暖和希望,充满着积极向上的力量;《我看》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描写了春天原野的春风、润草、流云,描写了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咏叹了生命力量的强大。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诗歌”这一文体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此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过诗歌的特点、朗诵技巧、创作技巧,但诗歌在初中教材中的占比并不大,大部分学生对此前学习过的与诗歌相关的知识有所淡忘。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复习过去学习的与诗歌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去探究诗歌中存在的语言之美、思想情感之美等多元化审美元素,从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核心素养两个层面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三、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的技巧。
2.促使学生把握诗歌的结构、意境、语言风格、内容主旨及思想大意。
3.促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诗歌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水平。
(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促使学生在诗歌朗读和理解过程中对诗歌进行由言及意、由意及情的把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2.引导学生探究、体会、整合诗歌中蕴藏的审美元素,促使学生在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思想情感之美的熏染下发展自身审美素养。
3.引导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仿写,或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蕴含的家国之爱,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自然之爱,加强对生命的珍惜及热爱。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促使学生把握诗歌的结构、意境及思想主旨。
2.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中蕴含的审美元素,促进其审美素养的发展。
3.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仿写或创作,培养其语言应用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
五、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学—— — 诗歌鉴赏与分析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了解过鉴赏诗歌的技巧,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回忆如何对诗歌的内容主旨、形象、意境等内容进行分析。
(见图 1)学生通过回忆了解、熟悉了诗歌的鉴赏分析技巧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与分析。
图片

以《周总理,你在哪里》为例,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诗歌的内容主旨、形象、意境进行分析。在此教学中,教师仍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带领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可制作思维导图框架(见图 2),并带领学生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学生在观察、思考、补充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对《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歌的内容主旨、形象、思想情感等内容进行分析、感悟与鉴赏,从而加强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及深刻理解。
图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复习、梳理、整合过去所学习的关于诗歌鉴赏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体系,提升其诗歌鉴赏能力。该环节为学生创设诗歌鉴赏的实践学习机会,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整体了解,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生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应用诗歌鉴赏技巧,才能加强自身诗歌鉴赏能力,才能自如地鉴赏诗歌。教师在这一环节带领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意识,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课中重点教学—— 探索诗歌里的审美
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学习如何探究诗歌里的审美。如可带领学生对诗歌中蕴含的语言之美、格式之美、韵律之美、思想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等审美元素进行探究与体验。
以《沁园春·雪》审美鉴赏为例,首先,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景象。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视觉感官直接感受到北国雪景之美,从而了解诗歌的意境美。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加强对诗歌文本的阅读理解,探究隐藏在诗歌内容中的审美元素。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诗歌阅读理解、诗歌鉴赏学习解答以下问题:
1. 《沁园春·雪》一词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请说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词,并说明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词。
2.该诗词套用宋词格式,请你说明宋词的格式特点。
3.尝试声情并茂地朗诵此词,说一说此词带给你的情感感受和思想感受。
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以问题为导向对诗歌进行审美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地领略到该诗歌的语言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思想情感之美及伟人的格局之美,从而提升自身审美体验与审美素养。
(设计意图:该环节教学中采取了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法和多媒体设备教学法,思维导图能够直观体现人脑的思维模式,借助这一方法教学有利于学生有逻辑、有重点地对诗歌审美探究技巧进行学习。学生在诗歌鉴赏学习中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在学生熟悉了诗歌审美探究技巧之后,教师采取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导其对诗歌进行自主探究、自主鉴赏。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诗歌中蕴含的语言之美、格式之美、韵律之美、思想情感之美、意境之美等审美元素,从而提升自身审美素养。)
(三)审美创造教学—— 引导学生仿写或创作诗歌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需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所谓审美创造指的是学生将自己的审美体验以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形式表达出来。部分学生创作能力尚不成熟,教师可引导学生仿写诗歌。比如,教师可为该部分学生布置如下任务:请仿照《乡愁》创作一篇主旨类似、结构相同的作品。学生在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及情感的表达技巧,某学生的仿写作品展示如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条弯曲的羊肠小道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辆绿色的巴士
我在这头,伙伴在那头
部分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浓厚,教师可在该单元教学中鼓励学生以“思乡”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
诗歌创作是审美创造的形式之一,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融入唯美的诗歌之中,以提升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及诗歌创作能力。某学生诗歌原创作品展示如下:
他乡邀月
人说明月传情
许这圆月里有我友人的祝愿
今夜,我在他乡
邀我故乡的明月
花下共饮,影成三人
拉远时光,拉近归期
(设计意图: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核心素养,最终都需要落实到语言的应用上。语言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是观点的载体、是审美的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仿写或诗歌创作,能够促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与诗歌相关的所有知识技巧与核心素养整合到一起形成体系性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及文学创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主题为“诗歌里的审美”,单元设计及教学工作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诗歌鉴赏是学生探索诗歌之美的前提,因此在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将诗歌鉴赏环节放在了课堂导学部分。课堂导学部分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环节,在导学环节开展诗歌鉴赏教学可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做准备。探索诗歌之美是本课时的重点环节,在此环节渗透思维导图及多媒体视频及问题引导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诗歌中蕴含的审美元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的感悟与审美的创造紧密相连,在审美探索环节之后连接审美创造、诗歌创作教学,有利于及时将学生在上一环节形成的审美感悟与审美体验及时转化为语言作品、文学作品,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及学习习惯,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作能力。
本次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整个教学闭环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不够,影响了课堂氛围的活跃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最终的教学效果。我将在日后的教学中加强互动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从而营造更加活跃和积极的课堂氛围,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摘自《新课程》2023.9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80312.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8月 15日
下一篇 2024年 8月 15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