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洞庭水①,今上岳阳楼②。
吴楚东南坼③,乾坤④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⑤,老病⑥有孤舟。
戎马⑦关山北⑧,凭轩⑨涕泗⑩流。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古称云梦,在今湖南北部的长江南岸,因湖中有洞庭山(今君山)而得名。
②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坼(chè):分裂,裂开。
④乾坤:天地,这里指日月星辰和地上景物。
⑤无一字:没有音讯。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⑦戎马:代指战争。这年八月,吐蕃以十万大军进犯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二万大军侵犯邠州(今陕西省彬州市),京师戒严。郭子仪将兵五万驻奉天(今陕西乾县)防守。
⑧关山北:北方边境。关山,关隘与山峰。
⑨凭轩:靠着窗户。凭,倚着,靠着。
⑩涕泗(sì):眼泪。
译文一:
昔日就听说过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今日总算登上了闻名遐迩的岳阳楼。
大湖把东南大地分开隔为吴、楚两块,天地星辰宛如在湖面上日夜漂浮。
亲朋故友全无一点儿音信,年老体弱的我漂泊在一叶孤舟上。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我不禁老泪横流。
译文二:
以前就听说洞庭湖(天下闻名)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了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好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只有一叶孤舟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译文三: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天下有名的洞庭湖,今天我很幸运有机会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辽阔的洞庭湖好像把吴、楚两地东南分开,天地日月仿佛都在湖上漂浮。
亲戚朋友没有一点消息,年老多病的我带着一家人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
关山以北的战争仍然没有停止,倚在窗前望着眼前的河山,忍不住眼泪直流。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李商隐与杜牧合称的“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天宝初年,杜甫应进士不第。安史之乱中,他投奔肃宗,授官左拾遗。后几经辗转,流寓蜀地,被好友四川节度使严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两年后,又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他病死在湘江上。他一生忧国忧民,胸怀国事。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其诗艺精湛,创作融采众长,兼备各体,风格沉郁顿挫,其诗作达到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抒发个人情怀的同时,往往紧密结合时事,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诗史”。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这年春天杜甫沿江由夔州出蜀,经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浩瀚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长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诗人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著名的诗篇《登岳阳楼》。
首联先以叙事的笔法引入话题,“昔闻”说明诗人向往已久,“今上”说明如愿以偿。但世事巨变,今昔各异,唐朝由盛转衰,国家战乱不止,人民流离失所,诗人也已不是当年的意气风发,他饱经离乱,晚景凄凉。登上岳阳楼,本应喜悦壮歌,但是,伤时伤世的感慨凝聚在杜甫的心头。
颔联写登楼后所见的阔大气象。广阔无边的洞庭水隔开了吴国与楚国的疆域,日月星辰都似乎漂浮在湖面之上,写景气势磅礴。写到此处,如果是“诗仙”李白一定会神思飘逸,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杜甫面对如此宽阔广大的美景,心中泛起的却是怎样的寂寥之感。句中的“坼”“浮”都很生动,既画龙点睛,又很有力度,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壮阔。这样的手法,诗人多次运用,比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等,都是以雄浑阔大的气象来反衬孤苦悲怆之情,这些都体现出沉郁顿挫的诗风。
颈联转入对自己艰困处境的描述。飘零无依,年老多病,居无定所,唯依孤舟,诗的意境突然由广阔转入狭窄,落寞之至。此联的“狭”与上文的“阔”互为映衬,诗人忧念个人贫病、身家失散的情感异常感人。
尾联又由对个人悲惨遭遇的慨叹跳到忧国忧民的感伤上来,由个人推及国家,小我与大我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饱含家国之思的悲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