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特等奖

导入:(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的第1—7自然段,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体会人物品质的?

生:搜集资料、关注人物描写。

师:今天让我们继续运用这些方法,感受李大钊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任务一:聚焦“描写”,读其崇高品质

1.默读课文第8—29自然段,结合学习任务单,圈画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关键词句。

2.简要写下自己的感受。

表1《十六年前的回忆》学习任务单

描写重点外貌神态言行
关键词语
我的感受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学习任务单,通过表格式阅读支架,明晰读的思路,引守学生在阅读时关注描写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句,从而在读中思、读中悟。]

出示: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师:这句话中,你圈画的关键词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感受到了李大钊此时的临危不惧、从容镇定。

师:联系上下文,你还能从哪儿看出他的临危不惧呢?

出示:“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自主交流后,指名读。

师:读书有时需要联系前后文想一想。再读一读课文第8自然段,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明确:“尖锐的枪声”“纷乱的喊叫声”展现了形势的严峻,但李大钊依然认为“没有什么”,可见他的临危不惧。

板书:临危不惧。

师: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李大钊是那样的镇定、从容,这些就体现在他的话语、他的动作中,让我们读一读。

学生朗读课文第10、第11自然段,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这两处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衔接紧密。将两处结合处理,可以使学生在读中“瞻前顾后”,读出李大钊在危险面前的从容镇定、临危不惧。]

课件出示课文第17自然段。

师:这段话中,哪个词语让你感触很多?

生:严峻。

师:你从“严峻”这个词语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父亲的不露声色、对敌人的蔑视。师:是啊,正是因为父亲对敌人极度的蔑视,所以——

引读第17自然段。

[设计意图:聚焦关键词,再回读语段,让学生明白:李大钊“严峻的态度”体现了对敌人的极度蔑视。]

出示: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师:这一句是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句中让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些词句?

预设:“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师:看到此时父亲的样子,你能想象他在狱中经历了什么吗?我们一起听一段资料。

播放音频:1927年4月,李大钊被捕入狱,在狱中遭受酷刑拷打、威逼利诱。敌人把竹签钉进他的指甲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的指甲。敌人还妄想用高官厚禄来收买李大钊,被李大钊严词拒绝.

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师:请带着你的感受,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这里抓住“被捕后”李大钊的外貌特写,直接呈现预先准备的资料,让学生与人物对话,感受人物此时的处境,再在朗读中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朗读与理解双向互动,使学生读得好、解得透。]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面对敌人时的李大钊,那面对家人时,李大钊又是怎样的呢?文中是怎么描写的?谁来读一读?

相机出示课文第23和第28自然段,指名读。

师:谁来评价评价,他读得怎么样?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什么?

明确:李大钊关爱家人,并且这样的爱不露声色。

板书:关爱家人。

师:这是多么深沉的爱呀!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闻其言,观其行,识其人。”这些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面对家人满腔柔情,面对敌人毫不畏惧的革命者形象。让我们怀着敬意连起来读一读这些语句。

出示相关句子,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聚焦人物描写的句子。在学生自读、自悟、自圈、自批、自品的基础上,整体出示相关文字,引导学生触摸文字的温度,在朗读中感受李大钊的复杂情感,理解李大钊的崇高品格。]

任务二:借助“对比”,读其革命信念

1.课文中还写了哪些人物?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第8—29自然段,进行圈画。

2.将这些人分类,完成学习任务单(如图2)。

[设计意图:这里以思维导图为阅读支架,对比反面人物和正面人物,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读”引向深入。]

师:先来看一看第一类人,文中怎么描写的呢?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一拥而入”“挤满”等词语,感受敌人的残暴。

师:在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当中,有这部分的介绍吗?

学生自由回答。

师:为了抓捕“我”的父亲,他们居然出动多达几百人。出示图3。

师:敌人气势汹汹,父亲势单力薄;敌人凶狠残暴,父亲临危不惧。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

师:面对敌人的残暴,李大钊只有这么一句简短的话语。可文中为什么花了这么多的笔墨来写敌人的凶残呢?

明确:反衬李大钊的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出示图4。

师:这是描写“我”的一段文字,仔细读一读,看看“我”的表现是什么样的。

明确:“我”的恐惧衬托出父亲的镇定自若,而“我”的机智也正是受父亲影响。

师:在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衬托下,李大钊的形象显得多么伟大呀!想一想,这伟大形象源于什么呢?

相机出示第23自然段“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学生齐读。

师: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信心?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谈一谈你对这种信心的了解。

学生交流有关李大钊的名言、文章,教师相机点评。

师:是啊,他的名言、文章,都让我们知道他的心——(学生读“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学生读“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他忠于职守,他临危不惧,他坚贞不屈,因为他的心——(学生读“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设计意图:此处融合学生自主收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辅以师生合作读、学生自主读、教师引读等多种形式,助推学生读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任务三:关注“篇章”,读其家国情怀

师:同学们,文章的最后,父亲被害的消息传来,母亲对我说——(学生读“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文章的开始,李星华提笔写下——(学生读“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师: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这一天,这是什么写法呢?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首尾呼应,强调了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强调“我”忘不了那一天,忘不了“我”的父亲。

师:课文读到这儿,再看课题,文章回忆的是父亲,课题中却没有出现“父亲”二字,这是为什么呢?(出示图5)仔细读一读其中的几个选项,想一想哪一个最贴切。

这篇文章回忆的是父亲,题目中却没有出现“父亲”二字,最主要的原因是()

师:李大钊同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丰碑。他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不仅要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更要肩负起民族振兴的重任。

播放音乐,出示“实现中国梦,吾辈当自强”一句,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请阅读《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继续感受李大钊的光辉形象,体会他的家国情怀。

[设计意图:本环节关注本文篇章结构。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随即让学生再次审视课题,以一道选择题引导学生思辨,使学生发现课题的独特之处,读出李大钊对李星华的深刻影响,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最后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中,引导学生齐诵“实现中国梦,吾辈当自强”,树立报国之心。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71970.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3月 21日
下一篇 2024年 3月 21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