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1.刚才这节课,我们比读了后面两首古诗,再读两首诗,读出味道来。
2.指导再读“烈火焚烧若等闲”“任尔东西南北风”,读出人的形象。
二、初读古诗
1.齐读《马诗》,比一比,这首诗和后面两首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2.《竹石》是题画诗,如果把《马诗》题在一幅画上,它适合题在一幅怎样的画上?
三、用文字配“画”
1.给诗配文字“画”。
2.交流自己用文字配的“画”。
3.师提出疑问:你们的“画”上都有月亮、马、沙漠等,这匹马真的已经在战场上奔跑了吗?请在诗中找证据。
①抓“何当”,体会惆怅和忧郁。
②读出感情。
4.读这首诗时,如果配乐,哪段音乐适合?
①听两段音乐。选择哪段音乐配乐读?为什么?
②配音乐,同时欣赏书法作品,朗读此诗。
四、走近李贺
①为什么要给马戴上金笼头?(骑马的人身份高贵)
②读李贺的生平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图片
③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上康震老师对这首诗的解读。
④总结:李贺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五、学习写法
1.像这种借马来表达自己志向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2.李贺借《马诗》来表达和传递他的心声。《石灰吟》和《竹石》又在托物抒什么志呢?
出示于谦和郑板桥的生平资料。
图片
3.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对于谦和《石灰吟》;郑板桥和《竹石》的点评视频。
我们由衷地感叹:原来于谦就是石灰呀!他和石灰一样——坚强不屈,洁白干净;原来郑板桥就是竹石啊!因为他像竹石一样——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特立独行。
4.这三种事物为什么要放到一篇课文里边?(因为有共同的写法——托物言志)
5.联系《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训练”,再次深入体会这种写作方法。
图片
【教者说课】
《古诗三首》这三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呢,被编入了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篇章页选用了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诠释这个主题。
语文要素有两点:一是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二是查阅相关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首诗的作者来自三个朝代唐朝、明朝、清朝。诗人托物言志,所写的三样事物——马、石灰、竹石。正是三位诗人人格的写照。
本课的设计,遵循和美教学一贯的设计理念,追求雅学之道,采用新的设计思路——逆向设计,深度设计,融合设计,努力优化、细化、分化语文实践活动,努力使训练板块清晰明了、训练内容指向语言、训练方式追求情趣、活动过程相互推进。
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本课以读为核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板块:一是资料助读,二是诗画互读,三是巧妙比读,四是整体练读。
先来说说资料助读。本课引用了两类资料——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视频资料引用了石灰的制作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等词语的意思,在朗读指导中想象石灰“若等闲、浑不怕”的神情,深入体会了石灰遭遇的磨难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通过观看诗词大会专家解释的视频,进一步理解了三首古诗的内涵,作者生平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资料,对不同资料的引进是为了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也是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诗画互读。通过以“画”解诗、给画题诗、以诗配画三个活动板块,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竹石”的诗意,并进行了默写想象写话练习。
三是巧妙比读。本课设计采用了三个层次的比读,先是两首比读,通过比读《石灰吟》和《竹石》,比出了两种事物共同的特性。再是三首比读,比出了三首古诗共同的写作方法——托物言志,最后比读三位诗人的生平,发现诗人吟咏的其实是他们自己。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比读,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了深度。
第四块板块的活动是整体练读。单元整体设计,本课教学用诗来带动导语、课文内容、语文园地的联读。是以系统思维作关照,遵循学生真实学情进行的优化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潜力、内驱力,努力深化学习体验,并能呈现课堂生长。
四个板块的活动设计凸显了单元的人文主题,落实了单元的语文要素,并努力实现和美教学的三大走向:从“小阅读”走向“大阅读”,从“小设计”走向“大设计”,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
【听课思考】
我所想到的《马诗》的教学,也会抓托物言志,也会抓“金络脑”体会诗人的雄心壮志。但盛老师的《马诗》教学,有几个点是我值得学习的。
一是借助资料的补充,帮助更深入的理解诗歌。通过补充诗人的生平资料,以及《中国诗词大会》的解读视频资料,由事物引向诗人,由事物的形象引向诗人的情操,对“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二是由物到人的切入点巧妙。用“你们的‘画’上都有月亮、马、沙漠等,这匹马真的已经在战场上奔跑了吗?请在诗中找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