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教学设计及课件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2个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内容,分清详略并体会到详略安排的效果。
3.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并体会到其表达的好处。
4.能模仿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能写出其特点及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分清详略并体会到详略安排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一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腊、粥”等12个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初步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3.模仿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能写出其特点及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走进“腊八”
1.导入: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一课中提到了腊八节,“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回忆一下,老舍先生是怎样介绍腊八粥的?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腊八粥的,它节选自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腊八粥》。 沈从文先生会怎样介绍腊八粥呢?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腊、粥”两个字。要提醒学生注意,“粥”字由三部分组成,左中右距离相等。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习字词。
(1)出示:是啊,孥孥说得对。
教学生读准“孥孥”一词,了解这是湘西地区对男孩子的称呼。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交流易错笔画。
(3)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易错的“腻”字。要提醒学生注意:“腻”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因为“腻”和肉有关系,左边是“月”字旁。右边“贝”的上方是两个短“横”,“斜钩”要写得舒展,不能加“撇”。
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分清主次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围绕“腊八粥”,作者主要写了什么事?
(1)学生边读边圈画。
(2)学生交流。
预设:腊八这一天,妈妈在灶台熬制腊八粥,馋粥的小孩儿八儿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终于和家人一起心满意足地喝到了粥。
交流后概括:围绕“腊八粥”,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喝粥”这两件事。
2.请学生说一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学生交流文章的详略安排。(“等粥”写得比较详细,“喝粥”写得比较简略)
3.学生思考:详写的部分,作者写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
(1)学生默读并思考。
(2)学生交流:八儿盼望喝到腊八粥、八儿设想如何给一家人分粥、八儿对腊八粥样子的猜测、八儿看到腊八粥。
指导学生将“等粥”部分概括为: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四个小部分,相机板书。
四、初尝腊八粥,感受美味
1.学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交流读后的感受。
(1)请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圈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词句。
(2)交流。
预设1:我圈画的是“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几个称呼,我能体会到所有人在腊八粥面前都变成了馋嘴的孩子,可见腊八粥真的好喝。
预设2:我圈画的是“甜甜的腻腻的”这样的用语,我能体会到作者用词之妙:叠词的使用,使得文字读起来有韵味,且富有童趣。
预设3:我圈画的是“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一句,我能体会到腊八粥食材丰富,而从“糊糊涂涂”一词我能想象出粥的浓稠。
预设4:我圈画的是“叹气似的”,感觉这样的描写,使腊八粥有了生命力。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梳理总结:这段话中,先写了腊八粥给人的总印象——甜甜的腻腻的。接着写了腊八粥的食材、制作过程等。人们对粥的喜爱之情隐含其中。
2.请学生完整地读一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字里行间的声、色、味,以及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五、仿写练笔,练习表达
1.学生谈一谈自己喜爱的食物有哪些,并说说理由。
2.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自己喜爱的食物。
要求:要抓住食物的特点,可从食物的材料、味道、做法等方面去考虑,尽可能写出对食物的喜爱之情。
学生完成初稿后交流。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是怎样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并能体会到详略得当的好处。
2.朗读课文,感受腊八习俗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温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整体感知
1.听写词语,回顾作家笔下的“腊八粥”。
(1)听写词语:腊八粥腻腻的糊糊涂涂浓稠
(2)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腊八粥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板书课题,回顾文章的详略安排。
(相机板书)
3.回顾课文“等粥”部分可分为哪几个小部分。
(板书: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二、品读“等粥”部分,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1.品读八儿“盼粥”的段落(第2—8自然段)。
学习提示:
细读八儿“盼粥”的段落,想想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画出相关语句,同时圈出你认为精彩的地方。
2.全班交流。
(1)交流描写八儿的语句。
预设1:我圈出的是“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中的“进进出出”一词,从中我能想象出八儿的馋样,体会到八儿兴奋的心情。
(教师相机板书:兴奋)
预设2:我圈出的是“眼睛可急红了”“要哭的样子”,它们反映出了八儿的神态变化。我还圈出了“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等,从中我体会到了八儿盼粥时的急切心情。
(教师相机板书:急切)
(2)交流描写腊八粥的语句。
①引导学生抓住“叹气”一词来体会其表达效果。
预设1:写出了腊八粥沸腾后向外冒泡的样子,非常生动。
预设2:腊八粥好像和八儿在一同叹气,凸现了馋粥的八儿总也得不到满足的心情。
②教师小结:“叹气”是人的活动,用这样的词语来描写腊八粥,就赋予了腊八粥以生命力。同时,这也是在用粥的“叹气”来衬托等粥人的心情。
3.学生思考:课文的题目是“腊八粥”,可是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八儿的言行、神态?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描写馋粥的八儿的言行、神态,更能突出腊八粥的美味。八儿越“馋”,越能说明腊八粥吸引人。
(3)小结:作者借助人物的反应,描绘了一幅妙趣横生的腊八节生活画卷。
4.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描写八儿“分粥”“猜粥”“看粥”的相关段落。
合作学习要求:
默读描写八儿“分粥”“猜粥”“看粥”的相关段落,圈出精彩的词句,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将人与粥结合在一起,来详写主要部分的?读后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默读、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分粥”部分,组间适时补充。
①出示语段: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预设1:通过关于八儿语言的描写,可以看出八儿的急切心情,这其实是在写腊八粥的诱人。
预设2:八儿想尽办法给自己多分些粥喝找理由,并巧妙地把妈妈拉到自己的“阵营”。紧接着见妈妈没有反驳,竟然还想去占妈妈的半碗腊八粥。
教师小结:童稚的话语,让八儿的馋相跃然纸上,凸现了腊八粥的诱人。
②出示课文中八儿喊“妈”的句子: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
“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要引导学生关注八儿说话的特点。可抓住“妈,妈”这两声连叫,让学生去体会孩子追着妈妈、缠着妈妈的着急心情,感受腊八粥的诱人美味。最后指名读这几句话。
③请学生说一说此时八儿的心情变化。
(相机板书:迫不及待)
④分角色完整地读“分粥”这部分,进一步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迫不及待”。
⑤师生共同小结:通过语言描写,作者写出了八儿的“小狡猾”“小聪明”。如果说刚才盼粥时的种种表现反映出八儿越等越急,那么分粥时的八儿已经迫不及待了,腊八粥实在是太诱人了。
(3)学生交流“猜粥”部分。
出示第13自然段。
①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组间适时补充。 
预设1:对八儿脑海中猜想的腊八粥中食材的描写非常细致,写出了腊八粥食材的丰富。
预设2:八儿猜测的腊八粥的样子和下文实际看到的几乎一致。
②学生朗读描写不同食材的语句,闭目想象八儿所猜的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进一步体会八儿“馋粥”的程度,体会作者笔下八儿脑海中腊八粥食材的丰富、口感的独特。
③请学生说一说此时八儿的心理变化。
(相机板书:好奇)
④教师小结:通过对八儿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作者写出了此时的八儿对腊八粥的好奇又进了一步,更巧妙地突出了腊八粥的特点。
⑤学生朗读八儿求妈妈的话,体会八儿内心急切程度的加深。
(4)学生交流“看粥”部分。
出示第15自然段。
①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组间适时补充。
预设:作者借八儿的眼光来描写腊八粥,不仅描写得细腻, 而且写得生动有趣。
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八儿看粥的细致程度,再次体会作者对腊八粥的细腻描写。
②请学生对比“猜粥”“看粥”两个部分。
预设1:“猜粥”的部分与“看粥”的部分对粥的描写都很细腻。
预设2:八儿猜测得很准确。
③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进一步体会八儿看粥时内心的“惊异”。
(板书:惊异)
④教师小结:作者在“等粥”部分细腻地描写了腊八粥,同时成功塑造了“馋粥”的八儿形象,凸现了腊八粥的好喝、诱人。在这部分,“人”与“粥”互相映衬,将“腊八风俗画卷”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三、学习“喝粥”部分,体会文章谋篇布局的妙处
1.请学生自读课文“喝粥”部分(第18—19自然段),结合文中词句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预设1: 一家人喝了不少腊八粥,最后都很满足。
预设2: —家人在一起喝粥的场景非常温馨。
2.思考:“喝粥”部分作者没有具体写喝粥的过程,而是侧重描写喝粥后的家庭场景,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1)学生交流感受。
(2)教师小结:作者对喝粥的过程一笔带过,却将喝粥后的家庭场景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充满诗意而又妙趣横生,更能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让人如临其境:腊八节这一天,八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粥,场面温馨。这样的结尾更有余味。
3.引导学生联系整篇课文的详略安排,思考为什么详写“等粥”而略写“喝粥”,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
(1)学生交流。
预设:“等粥”的过程中,人与腊八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腊八粥,诱人;人,馋腊八粥。等粥的过程越长,人对粥的期盼就越强烈,腊八粥就更让人觉得美味、诱人。
(2)教师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人的感受来写腊八粥的特点, 将腊八节风俗根植在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中,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腊八粥的甜蜜,腊八节风俗的美好。
四、深入探究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
⑴引导学生关注“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些富有童趣的称谓,提出问题:在腊八节,只有八儿一个人期盼腊八粥吗?
⑵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喝腊八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腊八节的风俗。作者不光写了八儿期盼、喜爱腊八粥,其实他更想写出的是所有中国人对腊八粥的期待、喜爱。
2.进一步小结:之所以把“等粥”部分写得如此详细,就是因为这部分能够把这种期待和喜爱之情表现得特别充分。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过渡:文章的详略,是由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决定的。《腊八粥》这篇课文,沈从文先生为了凸现腊八节风俗,除了将腊八粥与等粥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更是对“等粥”部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同样写腊八粥,作家冰心笔下的《腊八粥》又有着怎样不同的情味呢?
2.布置作业:请学生课后阅读冰心的散文《腊八粥》,并和本篇课文进行比较。比较时 从文章内容的主次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进行体会,并作简单的批注,然后用简短的文字记 录比较的结果,最后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70507.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2月 28日
下一篇 2024年 2月 28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