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之《范爱农》及后记领读


大家好!我是领读人杜明优,就读于机关中学七年级四班。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作品是《朝花夕拾》中的最后一篇《范爱农》。

《范爱农》是鲁迅先生作于辛亥前后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收录于《朝花夕拾》。在《范爱农》之前,鲁迅曾以“黄棘”的笔名于一九一二年八月二一日在绍兴《民兴时报》上发表了《哀范君三章》的悼亡诗篇。无论何者,都表现了鲁迅执着于现实人生,看重于社会文明批判的文化思想家的特点。

范爱农,名肇基,字斯年,号蔼浓。浙江绍兴黄甫庄人。他诞生于一个败落的幕僚家庭,三岁失父,五岁失母,与妹妹靠祖母抚养成人。范爱农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时期,在徐锡麟的教导下,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材生,也是徐副办的自得门生之一。

开头由徐锡麟的死就引出了事件一 :电报争执。

从文中表述:“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了解到徐锡林因为职务之便正合于刺杀巡抚,是辛亥先烈安庆起义的带头人,也是革命者之一。

大家叽叽喳喳的讨论徐锡林的事迹,不久后就听到了徐锡麟的死,心狠手辣的敌人,将徐锡麟挖的心给炒干净吃了。

很快就有很多人主张打电报痛斥这些惨无人道的,于是要发电的和不要发电的就开始争论起来,范爱农说“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他性格冷漠,鲁迅是不理解他的。文中在鲁迅印象中与范爱农的初遇中的肖像描写,先是由钝滞的声音引入对它整体的描写,之后写到“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由这一段就可以看出当时鲁迅对于这个人的印象是很差的,也为后面先抑后扬做下了铺垫。这一段描写中了解到他是一个孤独寂寞,倔强,耿直,愤世嫉俗负债的贫困潦倒的人。他是徐锡麟的学生,但是却不主张发电报,对于当时的鲁迅来说,这种人真是革命的毒瘤。

范爱农为何不赞同发电报?也许他认为文人口头上的痛斥微不足道;也许他认为人已死去了,他们无能为力吧。

渐渐地再相见便是在熟人的客座上 事件二:喝酒叙旧。

范爱农因为没有学费,从而引发的悲惨的人生,他的生活很苦,但他仍旧愤世嫉俗,命运断了他的学路,可是他仍然努力工作去当一个教师,但是生活却让一个如此有气节志向远大的人在故乡受排挤,无处施展才华,只能蜗居在小小的县城,再见只能是无尽的悲哀。

鲁迅在此时也成熟了许多。他们很快就因为相同的境遇。成为了密友,文中提到“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 非常相熟了我们最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这段对于他们交流的描写写出了一个胸怀大志者的无奈,有志向却只能在乡下做小学生教员逃到城里来和志向相同的友人喝酒麻痹度日。

那他又为何而喝酒呢?也许是因为他对社会的悲哀和满心的阴郁,只能借酒麻木自己吧。

至于以前的误会——

那便是鲁迅曾对他们摇的两次头:第一次是看见范爱农那一行人的行李箱里面有绣花鞋,很是不解,不过这是他们给师娘带的。第二次是看到那群人连座位也要分出个尊卑来觉得那是封建遗毒,不过这也是误会。因为那些学生后来都成了革命者。

也自然而然解开了。

文中提到“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而且每每进城必找讯哥喝酒。或许之前他是不爱喝酒的,然而现实社会的悲哀,与人生上经历,给他不断的刺激无能为力改变,又是满心的悲郁,以致最后借酒麻木自已。然而再读下文,“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看来之前的喝酒颇为是工作与待遇之故。

之后他们去看光复的绍兴,却是让他们失望了,这一点就在下文中第三件事:办学办报。体现到了。

绍兴师范学校王都督给了200元的经费,鲁迅是校长,范爱农是监学。

另外几个学生想要办报来监督军政府,鲁迅也同意了,接下来就出现了让鲁迅很为难的事,学生们收了军政府的钱,却还要在报纸上大骂王金发,并且找出理由,“收钱之后他是股东,股东不好,自然要骂。”鲁迅觉得这样有些不太好,于是就很为难,正好有个去南京的机会,范爱农也对他说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吧。范爱农是舍不得让他走,但是鲁迅的安危要紧,没有办法,果然绿林大学出身的王金发不久就开始行动了,一群兵把报馆捣毁,范爱农的学监也被辞掉。范爱农本来很愿意为革命后的社会效力,但现实最终还是令人失望的,他又倒退回了以前的境地。

最后就是第四件事:爱农之死。

文中说“他又变回了革命前的爱农。”生活困顿,受排斥和迫害,看不到希望。

没有鲁迅的帮助,范爱农的近况越来越困窘了,他时常说:“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但他最终没有等来鲁迅的电报,鲁迅却听到了他的死训。

几个新朋友找他一起坐船去玩,他在回程的路上去了船上,不听劝阻的他,最终掉下船去,没有浮起来。关于范爱农之死,1912年3月27日范爱农在给鲁迅的信中说:“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 惟死而已,端生无理…..”,作者怀疑他是投湖自尽了。

其实对光复后的绍兴的描写已经为范爱农的遇难埋下了伏笔,鲁迅先生对范爱农没有一句正面的赞扬,只从范爱农的笑和“老迅,我们去看看光复的绍兴”表现出他的欣慰高兴,然而这却让他大失所望。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无法在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多么痛苦、悲凉啊!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言语,记叙了他曾经在茶室了解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讨厌,为后文写对他的密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言语,为我们显现了鲁迅先生对死国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与责任感。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返国后与范爱农打仗的几个生存片断,描述了范爱农在反动前不满暗中社会、追求反动,辛亥反动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反动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哀悼。

《后记》主要讲的是与《二十四孝图》相关的内容和“无常”画像的有关问题。

正文仅是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故事的反感,《后记》则补充批判中国文化中那股消极封建的观念是如何在童年时期就扼杀人的天性,那帮“御用文人画匠”如何附庸忠孝做出画虎类猫的糗事。《后记》既是对“插图”的解释说明,也是对前文的补充交待。

后记通常是写在文章或书籍之后的文字,多用于说明写作的经过或起拾遗、补充的作用,但鲁迅为这部《朝花夕拾》所做的后记却别具一格。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以图像作为核心,借以考察近世的民间信仰和社会心理,再进行创造性地“读图”。

《后记》先讲了前文《二十四孝》的开头,北京恐吓小孩的“马虎子”应作“麻胡子”是不知起源以讹传讹,应该为“麻枯子”,是叔谋之名,见唐人李济翁做的《资暇集》卷下,题云《非麻胡》并摘抄了原文。如今的父母被教育不要恐吓小孩子,“马虎子”还是”麻枯子”恐怕无人关心吧。从唐至民国一直恐怖小孩的话,生命力不可谓不长久,在新中国失去了力量,社会的变迁从来没有今天这样迅速可见一斑了!

接着写了《二十四孝图》的不同版本,有光绪己卯肃州胡文炳的《二百卌孝图》删去了“郭巨埋儿”因其”撰之天理人情,殊不可以训。”鲁迅对作者的佩服。有同治十一年刻的《百孝图》,虽认为埋儿“忍心害理”,但并不敢轻易删去,序言中还要讲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来,鲁迅对此表示“不大懂“并认为《百孝图》的起源,“不大高明”。民国九年的《男女百孝图全传》,名字就惹得鲁迅嘲讽,从”百行之先”的孝忽然拉到”男女”上去,不庄重。接着比较了几幅尽孝图的画法其中发表的议论“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样。”鲁迅文章中这些议论性语句,很多都是真理本理啊,目光如炬,专制、强暴虚伪、保守、蒙昧,他都看得一清二楚,并用“金不换”之笔,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使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变得那么平易、新鲜富有生命的活力。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名著阅读

《智取生辰纲》教学思考

2023-11-1 20:58:36

名著阅读

初一语文上册:【修改病句】期中特训

2023-11-6 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