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记:学《将相和》的乐趣

将相和》应是一篇好玩的文章——课下一个孩子跑过来找我聊:“书一发下来我就把好看的文章看了一遍。”孩子没说《将相和》好不好看,个人依据课文强烈的故事性,推测孩子们应该觉得它好看。但要学得好玩,是另外一回事。明知他们课前读了《将相和》,课堂上还是不允许他们轻易打开课本。课前导读要求:

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什么才叫“连词成句地读”?我不敢说自己完全清楚,学生是不是会更糊涂呢,可能大大的。课后第二道思考题编排如下:

图片

你要问我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我的答案是:我不知道要看什么内容。好比学《搭石》时,第一次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这也想记那也想记,最后反而没记住什么重要内容。

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是这样编排的:

图片

看了这部分内容,我把“连词成句地读”理解成两句话:

(1)提取句子/段落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依据所提取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按照这个思路学《将相和》,知识和方法有了,“好玩”还没着落,课堂上就随自己自由发挥了。

学习活动一:带着明确目的默读《将相和》

首先回顾《搭石》一课学了哪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明确告诉学生:到了《将相和》,前面学的方法会用,但不是重点,重点是新方法。新方法是什么?上完课再说。这样故作玄虚自然引不起五年级孩子的好奇心,尤其是他们已经习惯了我经常会在语文课堂上出怪招。

接下来直接巩固运用“带着明确目的读能加快阅读速度”——“学了《搭石》,我们知道‘带着明确目的读能加快阅读速度’,学《将相和》,你会带着哪些明确目的?这些目的能帮助你快速且高效地阅读。”很快学生的问题就来了:

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秦王最后守信用吗?(这个问题足以说明学生课前读过课文)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课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每讲阅读,一定先让学生找中心句,学生不自觉受影响了)

廉颇、蔺相如是怎样的人?

……

“这么多问题,你们阅读时顾得上吗?”“顾不上!”“真顾不上?你们仔细瞧瞧黑板上的问题,其实你们想知道的东西只有两点。”脑子好使的反应就是快,叽叽喳喳马上整合成了“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当然,“思想感情”换成“人物形象”更合适)。“好了,目的明确了,现在就要开读了。《将相和》至少是千字以上,按‘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标准,应该给你们5分钟,可是我只给你们3分钟。3-2-1,开始!”学生的哀嚎声还没停,我就开始计时了。三分钟一到,所有学生关上课本,和同桌互相讲一讲课文的主要内容。“觉得你的同桌把课文主要内容讲清楚了的举手。”举手的孩子不多。“觉得同桌没把课文内容讲清楚的举手。”小手林立。要的就是这效果,读清楚的、没读清楚的各拉一个到台前,没读清楚的先讲。起先他半天不开口,在我的一再催促下,终于开口了:

“《将相和》讲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听到这儿,我脑子一轰,这是要王炸啊!“‘完璧归赵’讲的是……‘渑池会面’讲的是……‘负荆请罪’讲的是……最后,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至此,不用说掌声就自己蹦出来了。掌声没了后,我问另外一孩子还讲不讲,他死活不讲,直接跑回座位了。

学习活动二:用三个例子学习“连词成句地读”

例一:战国时,秦国很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默读一遍,交流你认为很重要的关键词。

战国——秦国——强大——常常——进攻——国家

只要你一直追问“还有吗”,学生就会一直补充,假如我继续追问,估计他们还会说“很”。要求去掉三个,怎么去?理由是什么?“战国”与“秦国”,保留后者,前者是交代时间,后者交代大地点,但重要性远大于前者。“强大”和“进攻”呢?有歧义,有孩子认为:因为秦国强大,所以会进攻其他国家,只需保留进攻。我反驳:中国现在也勉强算强大了,你见我们中国欺负非洲小国吗?“强大”和“进攻”在这里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并列关系——秦国一方面很强大,同时具有很强的攻击性。这两个因素放在一起,弱小的国家才危险,才有后面的故事。“常常”是用来修饰“进攻”,“国家”则是“进攻”的对象,惟有“强大”和“进攻”是核心,这样以来,学生才明白为什么保留“秦国”“强大”“进攻”——也即提取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如何辨别哪些词语是关键词语呢?那就考验语文功底和素养了。

例二: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指导了,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默读一遍,提取你认为很重要的关键词。

无价之宝(追问:为什么不是“和氏璧”?)——十五座城——换

读这一段,学生能一眼抓住“无价之宝”和“十五座城”,这就是效率,光找到不够,进入第二步:对关键信息进行概括——秦王要用十五座城和赵王换无价之宝和氏璧。

例三: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三至六自然段)

一分钟时间默读,并完成关键信息提取和概括。

蔺相如——机智勇敢——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智对(学生概括为“应对”,现场引导改为“智对”)秦王

从一句话到一段话,再到四段话,信息越来越多,学生如何才能准确提取关键信息并概括呢?就《将相和》而言,比较简单,学生已经熟悉文本了,大致上能辨别主要人物与主要事件。勾连四上第七单元,那就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五上,能力逐渐会变成直觉。

学习活动三:运用“连词成句地读”

快速给课文分段。一分钟默读七至九自然段,自主提取并概括关键信息。

允诺——绝口不提(秦王)——秦王一方面允诺给赵国十五座城,见了和氏璧又对此事绝口不提,说明他不守信用。

撞——抄小路、送回赵国(蔺相如)——蔺相如一方面准备撞碎和氏璧,威吓秦王,另一方面派人提前抄小路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对照板书,同桌互讲课文前两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分钟默读十至十四自然段,自主提取并概括关键信息。

秦王令赵王鼓瑟——秦王为赵王击缶(追问:这两个句子读懂了吗?课本为什么不说“赵王令秦王击缶”?由此关联到《搭石》一课所学:碰到关乎课文内容与情感理解的词语/句子。即使不懂,有时可能是看似懂了实则不懂,不能轻易跳过。)

对照板书,同桌互讲全文主要内容。

接下来要求学生辨析“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间的逻辑关系,方法还是找文中两处关键语句——“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同时设计课堂练写,分别限时三分钟,两处均不得低于一百字,选择一个孩子练写一观:

我廉颇可是赵国堂堂上将军,我都解决不了的事情,竟然被一个光靠耍嘴皮子且没有什么背景的人解决了?而且他说了几句话就被升职,我还要在战场上杀几百人才可能升职,太不公平了!他的嘴是开过光吗?怎么连秦王都不敢动他?

蔺相如那小子封个上大夫也就算了,现在他又当了上卿,直接跑到我头上去了。如果我还放任不管,我明年是不是要去他家当马夫了?不行!如果我遇见他,一定要把他揍成猪头,揍得他父母都不认识,让他门都不敢出去。

最后要求分别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你心中的廉颇和蔺相如。补充迁哥的“上将军”和“其处智勇,重如太山”。以“连词成句地读”如何运用结课。

学生觉得好玩的是他们语言放肆的练笔和基本不许看课本的上课方式,外加课堂上师生间风趣的对话。自己上完了,也觉得这课上得挺好玩的。原因何在?一是上课时脑子里根本没有教案,把之前还算是绞尽脑汁解读的东西全丢在一边了,想到什么上什么,比如辨析“令”与“为”(辨析不是重点,重点是默读方法),再如临时加入练笔(练笔也不是重点,重点是借此评价两个人物形象)。二是把个人所理解的“连词成句地读——提取句子/段落中的关键词语/句子+依据所提取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落到了实处,适时追问、互动,“当你找到了一个句子的关键信息,你的阅读速度快不快”“当你能概括一段话甚至几段话的主要内容,你的阅读速度快不快”等语句都是在一个个学习活动之后自然总结出来的。三是《将相和》上下来,想要学的内容、方法都学了,课堂效果瞧着还行。比较得意的可能是辩证地看待了“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不是简单理解为“一眼能记住多少词语/句子”。《将相和》师生学得比较轻松,又自认为学得还挺扎实,这便是感性上的“好玩”了。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5751.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9月 23日
下一篇 2023年 9月 23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