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之变,圣人为之也。圣人因风俗之变而用其权。圣人之权用于当世,而风俗之变益甚,以至于不可复反。幸而又有圣人焉,承其后而维之,则天下可以复治;不幸其后无圣人,其变穷而无所复入,则已矣。昔者,吾尝欲观古之变而不可得也,于《诗》见商与周焉而不详。及观《书》(1),然后见尧舜之时与三代之相变,如此之亟也。自尧而至于商,其变也皆得圣人而承之,故无忧。至于周,而天下之变穷矣。忠之变而入于质,质之变而入于文,其势便也。及夫文之变而又欲反之于忠也,是犹欲移江河而行之山也。人之喜文而恶质与忠也,犹水之不肯避下而就高也。彼其始未尝文焉,故忠质而不辞。今吾日食之以太牢,而欲使之复茹其菽哉?呜呼!其后无圣人,其变穷而无所复入,则已矣。周之后而无王焉,固也。其始之制其风俗也,固不容为其后者计也,而又适不值乎圣人,固也,后之无王者也。
当尧之时,举天下而授之舜,舜得尧之天下,而又授之禹。方尧之未授天下于舜也,天下未尝闻有如此之事也。度其当时之民,莫不以为大怪也。然而舜与禹也,受而居之,安然若天下固其所有,而其祖宗既已为之累数十世者,未尝与其民道其所以当得天下之故也,又未尝悦之以利,而开之以丹朱、商均(2)之不肖也。其意以为天下之民以我为当在此位也,则亦不俟乎援天以神之,誉已以固之也。
汤之伐桀也,嚣嚣然数其罪而以告人,如曰:彼有罪,我伐之宜也。既又惧天下之民不已悦也,则又嚣嚣然以言柔之,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如曰:我如是而为尔之君,尔可以许我焉耳。吁!亦既薄矣。至于武王,而又自言其先祖父偕有显功,既已受命而死,其大业不克终。今我奉承其志,举兵而东伐。而东国之士女,束帛以迎我。纣之兵,倒戈以纳我。吁!又甚矣。如曰:吾家之当为天子久矣,如此乎民之欲我速入商也。伊尹之在商也,如周公之在周也。伊尹摄位三年,而无一言以自解。周公为之,纷纷乎急于自疏其非篡也。
夫固由风俗之变,而后用其权,权用而风俗成,吾安坐而镇之,夫孰知夫风俗之变而不复反也?
(取材于苏洵《嘉祐集·书论》)
注释:(1)《书》。指《尚书》。本文专论《尚书》。(2)丹朱,相传为尧之子,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丹朱;商均,相传为舜之子,禹封之于商,故号商均。
6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欲使之复茹其菽哉 茹:食用
B.而又适不值乎圣人 值:遇到
C.度其当时之民 度:衡量
D.我伐之宜也 宜:应该
6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幸而又有圣人焉 周之后而无王焉
B.昔者,吾尝欲观古之变而不可得也 后之无王者也
C.于《诗》见商与周焉而不详 未尝与其民道其所以当得天下之故也
D.则亦不俟乎援天以神之 纷纷乎急于自疏其非篡也
6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变穷而无所复入:风俗改变到了尽头就再也无法返回了
B.人之喜文而恶质与忠也:喜欢文华的人就像厌恶质朴忠诚一样
C.而其祖宗既已为之累数十世者:那些人的祖宗已为他们积累几十代了
D.既又惧天下之民不己悦也:接着又害怕天下的百姓不喜欢自己
66.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尚书》详尽地呈现了夏、商、周的更迭,这对研究风俗与圣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B.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禹,这种举天下而授之的方式,在最初的时候被人们看成一件怪事。
C.苏洵列举尧、舜、禹和汤、武王的事例,说明风俗的改变是由圣人实现的,也与权力密不可分。
D.此文表达苏洵阅读《尚书》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苏洵崇尚圣人、顺应民意、反对天命的思想。
67.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则又嚣嚣然以言柔之
68.明代学者茅坤评本文时说:“此篇识见好,而行文法度亦胜。”
(1)“识见”意即见解。找出最能表现作者“识见”的语句。
(2)“行文法度”意即章法。请你从文章结构角度谈谈本文的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