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

教材解读

图片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经过艰难抉择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作为父亲的真情实感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课文由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所描述的事件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的。第一部分写毛主席看到有关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电报后,心情无比悲痛;第二部分写毛主席在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最后作出了将岸英葬于朝鲜的决定。课文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结尾,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人文主题是“爱与责任”。基于单元统整教学的理念,根据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本组课文的编排特点,本组课文教学时我们设计了“心电图”记录员这一学习情境,安排了“学古诗,品先辈情”、“学课文,悟伟人心”、“交流表达,寻心记事”三个学习活动。《青山处处埋忠骨》属于第二个学习活动,在本课教学时意在“扶”——扶着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老师带着用画心电图的方式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毛主席作为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作为主席的家国胸怀。

图片
教学目标

图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激发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

2.结合课外资料,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3.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对英雄的赞美和崇拜之情。

图片
教学重点

图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激发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

图片
教学难点

图片

结合课外资料,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图片
教学过程

图片

一、 回顾学法,顺势揭题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通过找关键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感悟到了毛泽东失去爱子后的悲痛。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感受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二、 两个来电,了解抉择

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请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1. 学生读来电,了解来电信息
  2. 反馈交流,梳理信息

预设一:司令部的建议还是想把岸英的遗骨运回来。

预设二:朝鲜方面的意见是希望把岸英留在朝鲜。

预设三:把岸英葬在哪里这是一个难题,决定权在毛主席的手上

  1. 找准“矛盾”,艰难抉择

到底是留在朝鲜还是运回来呢?决定权在毛主席手上,真是个艰难的抉择。

三、抓关键语句,走进内心世界

1.出示提示,完成作业本

学习提示3: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完成作业本49页第一大题。

图片
2.交流作业本,感悟内心

(1)明“父亲”形象,悟父亲对儿子的爱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① 抓“站、仰、望”“目光”,感悟毛主席内心的悲痛、不舍、眷恋。

②有感情地朗读。

③对比阅读:和文章第一部分毛主席刚接到岸英牺牲的噩耗后的动作、神态的语句进行对比阅读,发现内心变化。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预设一:毛主席一开始知道岸英牺牲的噩耗时内心是很悲痛的,现在也还是很悲痛。

预设二:毛主席现在的内心除了悲痛,他在回忆和儿子的点点滴滴后,还有对儿子的思念、不舍、眷恋等,感情更丰富了。

④小结:作家就是这样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恰当的表现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⑤有感情地朗读。

(2)明“主席”身份,悟主席的家国胸怀

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的意愿吧!

① 这种念头是什么念头?为什么很快打消这种念头?

预设:这种念头是想把岸英的遗骨运回来。因为毛主席想到了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他不能因为自己是主席就搞特殊。

② 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理解“千千万万”。

③ 感悟主席形象: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主席?

预设:不徇私情、大公无私、顾全大局、心怀人民的主席

④ 有感情朗读

(3)小组合作学习,析艰难抉择,感伟人胸怀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吗?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①小组汇报抓“踌躇,黯然的目光,右手指指写字台”,感悟主席内心的艰难抉择,朗读指导。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②小组汇报:抓“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感悟主席作为父亲和主席两种身份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内心的艰难抉择。指导朗读。

四、结合资料,感悟情怀

1.是把岸英葬在朝鲜,还是运回来见上最后一面,真是个艰难的抉择。最后,毛主席选择了——(葬在朝鲜)经过一夜的抉择,毛主席在电报记录稿上批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业本50页)

2.结合作业本50页《马革裹尸》这个故事,并联系课文内容讨论:毛主席这句批文是什么意思?

3.结合自己课外搜集的抗美援朝英雄故事,想一想为什么毛主席要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批复?

五、本课小结,学法延伸

小结:(交流平台)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今天,我们就是通过抓毛主席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到了他作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作为伟人的家国胸怀,感悟了爱与责任。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军神》《清贫》,一起悟伟人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爱与责任”,语文要素为“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从教材单元间的联结看这是学生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再到本单元“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的角度更加多元,对人物内心的体会更丰富、细腻、深层。从单元内统整的角度看,本单元安排了《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以及习作《他 了》。

教学时,从单元统整理念出发,聚焦“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任务群,根据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本组课文的编排特点,本组课文教学时我们设计了“心电图”记录员这一学习情境,安排了“学古诗,品先辈情”(古诗)、“学课文,悟伟人心”(三篇课文)、“交流表达,寻心记事”(园地、习作)三个学习活动。《青山处处埋忠骨》属于第二个学习活动,是三篇课文教学的第一篇。在本课教学时重在“扶”——扶着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老师带着用画心电图的方式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毛主席作为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作为主席的家国胸怀。

1.关注学习支架,突破学习难点

试教时,我们关注本课重点“自由读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修整到“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完成作业本49页第一大题”。一方面在目前的双减背景下将课堂作业本融入课堂教学应是常态,可以全面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学习支架,借助《语文作业本》中习题搭建的支架,为学生思考提供路径,使其思维过程显性化,精准突破教学难点,落实教学目标。

2.适当资料补充,拉近文本距离

由于本课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因此资料的补充成了课文学习的一大路径。试教时,在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话时,用上了影片资料:毛主席接到岸英牺牲的噩耗时的镜头。但是影片的形式太过形象、具体化,首先这些内容课文里都有写到,再看一遍电影内容重复了;其次影片容易让学生只关注情节,而忽略了镜头背后的“内心世界”;最后,课文学习才是课堂的重点,不能随意打破课堂节奏,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我们决定利用作业本上的《马革裹尸》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字面意思。又将作业本50页上的课外延申作业“我要去查找更多的故事读一读,加深对毛主席批文的理解”前置,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结合搜集的资料理解批文的内在意思,提升学生思维的层次。

3.合作学习,从扶到放

关注单元语文要素,使用“教——扶——放”的方法,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落实“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一语文要素。第一课时习得“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语句,走进人物内心”的方法;第二课时,借助作业本习题搭建的学习支架,老师带着学习使用这一方法;最后,学生小组合作,汇报交流,自己用已习得的学习方法走进人物内心。这样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脚手架,实现学习能力的梯度进阶。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探究人物的内心,实现思维的碰撞,让课堂回归学习的本质,从“讲授”变为真正的“学习”。

4、聚焦“要素”,分篇落实

单元统整理念下,如何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活动成了难点。在试教时,我们曾设计过“我是小小战地记者”、“英雄故事我来讲”等学习情境。但是我们发现这样的学习活动,仅仅是关注了内容,却忽略了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人物内心。最后,修整成“画人物心电图”这一学习情境。同时,语文要素的落实上,我们也关注到了单元内的“统整”:本课老师带领学生画人物心电图,后面《军神》《清贫》课文的学习中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画一画人物心电图,分篇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习有效性。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学反思

《景阳冈》教学反思三篇

2023-2-27 12:41:22

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孙双金:再向前走一步——《敕勒歌》深度教学的实践

2023-4-6 12: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