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与反思一则

教学目标

1.会写“皎、章、泣、盈、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迢迢牵牛星》。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4.能了解七夕节所涉及的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教学难点:

能了解牛郎织女所涉及的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图片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梁祝、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牛郎织女鹊桥会”图片,指生回答。

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牛郎织女鹊桥会。

联系已学知识:其中有一个,我们五年级已经学过了。

明确:牛郎织女。

2、指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预设:传说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女织得一手好彩锦,用彩绵来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织女讨厌成天呆在机房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牛郎。之后两人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王母娘娘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用天河将他们隔开,后抛不过织女,便允许他们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会一次。每到这天,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二、初读感知

1、创设情境:据传说,这年的七夕,喜鹊不知什么原因,忘了到天上搭桥去了,害得我们的织女啊,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牛郎织女的一首诗,请同学们齐读题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出认为容易读错的字词。

3、质疑:这首诗和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没有作者

简介《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它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中,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不是作于一时一地,其作者也不是一人。古人对《古诗十九首》评价很高,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其为“五言之冠冕”,后世很多诗人也都学习、借鉴了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一般题目为诗首句。

4、指生回答朗读时要注意的字词

明确:“纤”这里读xiān,不要读成qiān;“脉”这里读mò,不要读成mài。“涕”不要读成了dì。

指生读诗后学生齐读。

5、教师配乐范读,指生学着老师读的样子读一读。

方法总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齐读。

6、这首诗读起来感觉怎么样?抓关键词,明确叠词的作用。

叠词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是很常见的运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是主人公最纯真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到汉代,“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那是紧张的战争氛围中,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唐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是一位伤心之人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低声倾诉。

这些叠词的运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种种情态,让人浮想联翩;同时,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舒缓。

图片

三、深入探究

1、自由读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释义,掌握互文见义。“迢迢”“皎皎”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

预设: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但是,牵牛星是否也皎皎,织女星是否也迢迢。我们管这个叫作——互文见义。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而又明亮。那既然是互文,可不可以调换一下。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

明确:迢迢属之牵牛,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由此说来,又不能互换。诗歌语言的微妙就在此处了。齐读这一句话,读出牵牛远在他乡的寂寥,读出织女女性的柔美。

(齐读)

2、同义替换,明确主角

河汉女是什么意思?把这句话换成“皎皎织女星”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而且河汉女则更让人能想到她是一位女子,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可见写法不同,艺术表达效果也不相同。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谁来试着读一读?读出这种感觉?

朗读指导:“迢迢”读出遥远的距离,读的悠长一些,“皎皎河汉女”则读得快一些。

3、抓关键字,体会形象

此时作者要写的还仅仅只是一颗挂在天上的星星吗?皎皎河汉女,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呢?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读一读这四句诗,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弄”字可不可以换成“推”?“札札推机杼”,“推”才是在织布机上工作的一个标准动作。你们觉得哪个更好一些?“弄”是什么意思?织女此时正在织布机上工作,却是用了“弄”这个字,说明她此时什么样的心情?

此时的织女心不在焉、心神不宁,心思不在织布上,那么她在想些什么?

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这两句诗令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此时,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来了一个什么样的织女?

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突出了织女的勤劳形象,更表现了织女因牛郎、儿女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正是因为此时的织女十分的苦闷、伤心,这也就导致了什么后果?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学生齐读

织女思念牛郎,泪如雨下,心里十分痛苦而无心织布。谁能来读一读这几句诗?

指导朗读:注意读“纤纤擢素手”时,语调放得轻柔一点,读出柔美之感,读“札札”时,读得稍微短促一点。

4、代入情景,感同身受

终于到了这一天,织女来到了银河畔,却只能和牛郎隔河相望,“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是什么意思?“脉脉”是什么意思?谁能试着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他们为什么“相顾无言”“不得语”呢?

预设:因为中间隔着“清且浅”的银河。

那又清又浅的银河是怎么隔开两人的?中间隔着的仅仅只是银河吗?

明确:是无涯的云汉,“清且浅”却只能相顾无言,更加突出了两人之间的离情别绪。

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盈盈的是什么?仅仅只是银河吗?仅仅只是银河里的水波吗?

明确:还有织女含情脉脉的泪波,脉脉的眼波。

如此可望而不可及,即便咫尺也是天涯,以此相隔之状写出了织女的失落之感、哀怨之情。

(板书:相隔之状 相思之情)

齐读后四句诗

朗读指导:注意读得舒缓一点,“脉脉不得语”这一句适当拖长语调,读出织女,清浅银河却望眼欲穿的感觉。

四、课文主旨

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总结:《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夫妻之间的离情别意,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2、学过这首诗,想必你对织女一定有了一个很深的了解,让我们齐读全诗,读出可望不可及的哀怨,读出那咫尺即是天涯的失落,读出织女与牛郎相隔两地的相思之情。

五、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看一看,下列古诗词有什么共同点?

图片

明确:都与牛郎织女有关。

如牛郎织女此类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梁祝双双化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孟姜女哭倒长城,这些民间传说题材多样,内容广泛,是世世代代传承的文化传统,对人类文化多样性文明发展有巨大贡献。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灿明珠。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表露出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成长。

下课。

教学反思

图片
1.体会叠词韵味,感受古文之美。

叠词的运用是本诗的一大特点,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美,而且使诗歌表达的情感更加动人。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背诵打下基础。因此,我按时间顺序拓展了一些叠词的诗句,让学生明白叠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很常见的运用,在倾听老师的吟诵、解读中体会叠词的韵味和美感。

2.研读古诗大意,体会相思之苦。

诗歌的教学重点在于想想、品读、悟情。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在关键处给予指导。紧扣人物感情,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我借第一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换字、换词将原本的织女星具象为了一位女子,并以对这个女子的形象、心情的分析勾连全文,做到了结构、思路清晰,也能更好地引起学生共情。

3.创设相关情境,引导情感理解。

诗歌本身并没有明确时间在七夕之时,在一开始我将情境明确到了这是一个没有鹊桥的七夕,从而引导学生体会织女相望不得相见的离别愁苦,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七夕、乞巧节与牛郎织女传说的关系,对相关节日进行联系与拓展,让学生对织女的感情体会更加深入。

4.不足之处。

在古诗讲授时也展现出了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首先,对于诵读形式、方法的作用、目的不够熟悉,时常随意穿插,既浪费了时间也达不到预先想要的目的;其次,情绪过于紧张,是对课堂不自信的表现,时常在想的是下一步的教学环节,而非对学生的观察与评析,这也是备课不够充分的表现;最后,对古诗本身的分析不够深入,如《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在创作之时是否有牛郎织女的传说形成呢?或是可能只是古人观星发现了如此的现象,进而联想到自身,抒发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赞(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