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人民有智慧
——读《清平乐•村居》随感
佟志玲
今天读的是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一首读来感到亲切的词。
说它亲切,是因为锄豆,织鸡笼,剥莲蓬,这样的劳动场面,在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看到这几个词,想到了不久前被央视点赞的一位网红——李子柒。李子柒插秧,养鸭,摘莲蓬,酿酒,造纸,纳布鞋,她将这些拍成唯美的视频,与网友分享。一时间,李子柒的作品吸引了很多粉丝,其中包括很多外国粉丝。据统计,她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订阅者就高达有745万。央视的评论文章中写到: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李子柒传播中国文化,我们应该为其点赞,但是我们更应该为创造这些中华文化的千百万智慧的中国劳动人民点赞。酿酒,插秧,纳鞋底,做果酱,腌咸鸭蛋……每一项看似简单的工艺、手艺,在它真正成为一门技术前,必定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可以想象,那个尝试探索阶段,是何其艰难。李子柒唯美地展示这些手艺、工艺,我们为其点赞,中国千百万劳动人们艰辛地创造这些工艺,我们更要为他们点赞!
一千多年前古人劳作的场面,今天的劳动人民仍然重复着,这并不是因为时代进步的太慢,而是因为劳动人民的有些智慧成果,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去学习和传承。
有人说,李子柒是一位宝藏女孩,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是一座宝藏,李子柒展示的,仅仅劳动人民智慧宝藏中的冰山一角。
我们再来看劳动人民智慧宝藏中的几颗冰滴。
环保节能无污染的天然冰箱——菜窖
在没有冰箱的年代,人们想到了各种将食物保鲜的方法。有些方法人们现在仍在沿用。在北方,就有这样一种保鲜方法――菜窖。我依稀记得三十年前我家菜窖的样子,当时觉得菜窖很神秘,去菜窖里拿东西,是一件有趣又很神圣的事情。读倪萍的《姥姥语录》时,读到这样一段有关菜窖的文字:“在姥姥家冬天也能吃上最脆的大青萝卜。院子东面儿靠墙的地方挖了一个很深的地窖,地窖里啥都有。沙子里埋着秋天的黄瓤地瓜,几个大缸里放着秋天摘下的小国光苹果。苹果只要放在缸里,啥时候拿出来吃都是脆的。特别是冬天,外面大雪纷飞,我们一家坐在暖烘烘的炕上,听着戏匣子,嗑着瓜子,谁想吃苹果了,舅舅就把我放进箩筐,用绳子吊着筐把手,像打水一样把我和筐放进地窖,我在地窖里把苹果、萝卜装上半筐,舅舅再把我和筐一起拉上来。冰凉的苹果、翠绿的萝卜,再用缸里结了冰的凉水一洗,吃起来那个爽啊!现在想想,爽的可不止是嘴,爽的是心,是快乐,是幸福!”这段文字勾起了我对菜窖的回忆,是啊,菜窖,给那些生活在物资匮乏年代的人们,带来了多少的方便、幸福和快乐?三十年前,我生活的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菜窖,现在物资丰富了,冰箱普及了,市场上任何时候都能买到自己想吃的蔬菜水果,菜窖也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村民们不挖菜窖了,但我们不应该忘了它,因为它承载着一段记忆,一段历史,更承载着一种文化,那是智慧的劳动人民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发展而创造的文化。
节能环保高效手动吸尘器——鸡毛掸子
前两天,老爸拿出一个精美的鸡毛掸子。老爸说卖给他掸子的人,是一位专门制作鸡毛掸子的手艺人,他卖的鸡毛掸子从几十块到几百块钱价格不等。看着这把精美的鸡毛掸子,勾起了我对鸡毛掸子的回忆。记得小时候,鸡毛掸子是乡亲们家里的必备物件,每家每户的柜子上都放上一个,用来掸柜子上的尘土,鸡毛掸子确实好用,轻轻的掸过柜子面,上面的尘土就没了。老爸说,在他小时候,村里的人都是自己制作鸡毛掸子,过年过节时,乡亲们会将圈养的鸡杀了来给全家改善生活,褪下的鸡毛也舍不得扔,用它们制作成鸡毛掸子。用鸡毛掸子清理灰尘,又干净又快捷,而鸡毛掸子的原料和制作,完美体现了废物利用、生态环保的理念。据说鸡毛掸子在我国有四千年的历史,起源于夏朝。现在随着各种除尘工具的出现,鸡毛掸子在除尘领域逐渐退隐了,现在虽然还能看到卖鸡毛掸子的,但买的人更多的是把它当做工艺品摆设来购买的,一把漂亮美丽的鸡毛掸子摆在家里,确实有特色。鸡毛掸子,是工艺品,它更是劳动人民劳动时的得力工具,它凝结着四千多年前劳动人民的智慧,它体现着劳动人民的生态文明观,它,是历史,也是文化。
小时候,我见过奶奶自己酿醋;我见过妈妈用纺车将棉花纺成线,然后将线染色,再用手动织布机将线织成布;我穿过若干双妈妈纳的千层底。爸爸说他小时候,经常看到大伯用打完高粱籽后的高粱秆为家里做扫帚;妈妈说有一件坎肩里的填充物就是家里自己养的蚕结的蚕丝,现在,妈妈还在用祖辈传下来的传统工艺做大豆酱。这些工艺,在特定的时代,都发挥着它们特定的作用;这些工艺,是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是文化;它们,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它们,值得被我们记住。
今年春节,因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有些不同寻常。目前推断,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野味。其实,对于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劳动人民已经探索了几千年,现代人千万不要低估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某些野生动物,如果它安全可食有营养,在物资困乏的时代,早就被人们发现了,绝对不会等到今天。所以,不尊重规律,不尊重历史,不尊重科学的“创新”和尝试,是会受到惩罚的。民以食为天,什么可食,什么不可食,劳动人民已经探索了几千年,劳动人民是有大智慧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去学习和传承。
《清平乐•村居》,这是一首读来感到温馨的词。茅屋,小溪,青草,翁媪,大儿,中儿,小儿,锄豆、织鸡笼,剥莲蓬……一屋二老三子四季,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牧歌图,祝大家春节愉快,顺意安康,愿早日赶走病毒!
【作者介绍】佟志玲,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学分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追随君姐,从博客到湿地!爱教育,爱教学,爱生活,一个偷偷栖息在语文湿地向各位湿地大侠学习的道德与法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