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导读:须看西游释厄传

聊到《西游记》,大家必然会想到以唐僧为首的取经四人组。他们本着慈悲为怀、救济天下的心理,从东土大唐出发,过五关斩六将、披荆斩棘,终于到达了天竺,取得真经,普度众生。

前段时间杭州有位五年级的学生发出质疑,为何经过那么多地方,每次吃的食物总是米饭青菜和木耳这些大唐常见的食物,师徒四人步履万里,饮食风格却没有过变化,难道当时各个国家都是只吃这些?这个要从作者讲起,作者吴承恩,淮安人士,且毕生都生活在淮安。所以他的作品里未出现印度飞饼和汉堡包。 这个质疑我们暂且不谈它的科学合理性,从这位小学生身上我们应该肯定的是她的自主思辨能力,读名著要全面,尊重但不放弃自己的思考。这在我们日后的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独立的思考和全面的看问题。

了解西游记的创作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作者的成长背景。作者是淮安府山阳县人。其父为他取名承恩,是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他的家人定然没想到使其名垂千古的并非他的业绩而是他的文学造诣。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个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轻人,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行,放在现在也是位多栖艺人。然而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击很大。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吴承恩年轻时与户部尚书叶淇的曾孙女叶氏成婚,生有一子,名字很有趣,叫凤毛,然而凤毛也不幸夭折。这种凄惨的人生经历对吴承恩创作志怪小说讽刺严酷现实有很大的影响。

再来了解这部巨著的故事来源。《西游记》的故事源于民间,唐太宗贞观元年,25岁的玄奘天竺徒步游学。他从长安出发,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印度学习两年有余,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广泛赞誉。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吴承恩觉得玄奘法师求取真经这个题材非常的好,但是故事过于简单。他就托人四处寻找有关玄奘的书籍,找到后昼夜研读,发现其中有只非常厉害的猴子。他用自己丰富的想象,把普救众生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个猴子身上,希望他成为一个英雄。《西游记》虽然是虚构的神话题材,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作者用天宫来代表官场,而各种妖怪就是现实中的贪官污吏。

这部作品里,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无疑是那四位主角。我曾经问过身边的不同年龄的读者,最喜欢的角色中,唐僧鲜有人选。唐僧虽然善良,却很难被我们喜欢起来。因为他啰嗦胆小,又没武功,在取经路上看似未帮大忙,倒忙却不少。原著中,他恪守封建礼教和宗教信仰,迂腐顽固、颠倒是非,由一个被歌颂的人物变成了一个被嘲讽的对象。事实上唐僧出身很凄惨,他的父亲陈光蕊在赴任途中被贼人所害,母亲满堂娇为了报仇忍辱偷生。抛开他的其他品格,他的坚持不懈值得我们学习。无论面对任何诱惑和恐慌,他求取真经的心从未改变。试想如果是今日,不费吹灰之力,坐享一国财富和权势,还有女儿国貌若天仙的国王苦苦追求,能做到唐僧那样坐怀不乱的我想也是屈指可数。没有他的执着与坚持,取经四人组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作为僧侣,他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作为求学者,令人们赞叹不已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他不仅对徒弟要求严格,而且也从不懈怠自己。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使他终成正果。唐僧,给我们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唐僧在我心中的地位是超脱俗人的大咖,绝非等闲之辈。

孙悟空大闹天宫是西游记中的名场面。他在高官面前不服输,不受压迫,大闹天空的壮举令人感叹,靠着自己三脚猫的功夫敢向权贵挑战,从不害怕死亡,难道你不想给他点个赞嘛?爱憎分明的孙悟空仇恨一切残害百姓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一路斩妖除魔,帮助唐僧度过了许多难关。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无疑。大闹天宫失败后,经历五百年的镇压,最终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此时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前文也提到作者把所有的理想主义付诸这只猴子,但是这只猴子真的是全猴吗?我想答案自在每位的心中,我不赘述。

猪八戒和孙悟空是一对黄金搭档,如果没有猪八戒的傻大憨色,根本就表现不出孙悟空的聪智灵慧。猪八戒在许多人心中的形象是好吃懒做、贪图美色、抵挡不住诱惑。他虽号为八戒,实际上什么也戒不了。他崇尚和平,只希望能够欢欢喜喜地过完每一天。他不同于唐僧,有着远大的理想,不同于孙悟空,勇敢机智,他是一个具有典型农民、小市民特征的形象。影视剧塑造的形象其实跟原著是有出入的。原著中的猪八戒比电视剧中的猪八戒更生猛威风。八戒到底是黑猪还是白猪曾经争论一时。《西游记》第八十回,猪八戒出现在高老庄,通过其岳父之口对猪八戒的外貌做了一定的说明。“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猪八戒是一个典型的野猪妖的形象,颜色偏深黑,绝不是又白又光溜的样子。由于他面目丑陋、吓人,每当走到有人家的地方,孙悟空就会叫他“收起嘴脸”。当需要猪八戒去吓唬妖怪时,孙悟空又会叫他“拿出嘴脸”。

沙僧平时只有三句话,“大师兄,师傅被抓走了。”;“大师兄,师傅和二师兄被妖怪给抓走了”;“师傅,大师兄说的对啊!”,但是他正直无私,任劳任怨,从不左顾右盼,谨守佛门戒律。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猪八戒那样懒惰。沙僧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王母娘娘的琉璃盏被贬下凡。众人眼里,他性格内向,做事没有主见,但是他任劳任怨,勤劳肯干,不记个人得失,心胸宽广的人,每天只是在后面默默挑着担子,是作品中最踏实肯干的人无疑。

无论是唐僧的坚持不懈,孙悟空的叛逆机智,猪八戒的好吃懒做,亦或是沙僧的任劳任怨,都让我们读来不觉乏味,爱不释手。除了对主要角色的塑造之外,还有一个有趣的身份塑造,那就是皇帝。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跟他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他一生考举不顺,官场失意,对当时的封建统治颇有怨愤,把这种抱怨和批评浸入作品是很多作家喜用的写作方式。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孙悟空活动的世界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无论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乐于接受。这部巨著中任意选一个主题都能研究出很多有趣的专题,比如其中的法宝和武器,很有考究且耐人寻味。再比如唐僧四人组不可或缺的一个陪同,那就是白龙马,他的角色分析也很有艺术价值。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用慧眼识真知,方能品出名著的味道和厚重。我想总有一天西学也会像红学一样大放光彩。

一部《西游记》,就像一个万花筒,站在不同角度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花火。小孩看到的是打怪升级游戏,大人看到的是风霜雨雪行程;作为我们小学生接触名著的启蒙作品,它的可读性和学习价值十分深远,正如原著开篇的那一首诗: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名著阅读

《上下五千年》赏析

2020-2-16 19:51:26

名著阅读

名著赏读---《三国演义》

2020-2-16 2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