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儒家似乎一直都是非常推崇忠臣、孝子、烈士,为臣子的面对昏君以死相谏,好像才符合儒家的正道,笔者近来精读了一点论语,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下文又是我读论语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上次说到,孔子因爱惜人才,想鼓励犯错的学生公冶长改过自新,于是就把他的女儿嫁给了坐过监牢的公冶长。因之,一个和蔼可亲的孔子,一个内心充满温情孔子,一个有教无类的孔子,立刻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既然孔子选女婿嫁女儿都包含着他的思想学问,为了进一步了解孔子的为人,进一步研究孔子的思想,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孔子的私生活——嫁侄女。
嘿嘿,不错,孔子做月老是做上瘾了。嫁了自己的女儿,他又开始张罗着嫁侄女,而且这个侄女婿又是他亲自挑选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孔子嫁这个侄女儿,可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他的这位唯一的侄女是他哥哥的女儿,而他哥哥却是个先天的残疾人。后来他哥哥又不幸早逝,嫂子也随之的离去,养育照料侄女的责任,就不可推卸地落到了十一二岁就开始担负起家庭重担的孔子身上。
哥哥命苦,为其女儿找个好归宿就成了孔子最大的生活愿望。进经过长期的观察,最后他的这位侄女嫁给了他的学生南宫子容,又叫南容。那么孔子是怎么拿定主意“以其兄之子妻之”呢?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这话真的一点都不错,这南容的老婆就是靠他读书给读出来的。话说,南容非常喜欢《诗经·大雅·抑》这首诗歌,而且又特别欣赏诗中“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这几个句子。没事的时候,他总是反复的吟咏,就像现在的人唱流行歌曲一样的痴迷。
孔子刚开始还不以为然:“年轻人嘛,可能是受了点刺激,一时热心于某种处世之道很正常。”可是,很长时间下来,这个南容每天都是充满感慨地再三朗诵这首诗。特别南容那几句的强调,留给了孔子很深的印象,简直就是余音绕梁。这孔子也就开始慢慢的留心南容这位学生的一举一动,天长日久下来,孔子脑中灵光一现:“我何不把我的那个侄女嫁给他呢?”
因为孔子发现,南容简直就是《诗经·大雅·抑》这首诗歌中的“白圭(白玉)”,既有出众的才华,又有冰清玉洁的品质。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因其具有高深的道德修养,善于自处,精于清以自守之道,所以在治世他们一定不会遭到埋没而出人头地;在乱世他们又可免于灾难,更不会招来杀身之祸。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于是,孔子就遂“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选侄女婿的经过就是这样,为了接着讲下一个故事,笔者姑且不表态。
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把视点转向卫国。话说当时的卫国有个宁武子,在那个先王之礼尽丧,社会风气极度乱,百姓君王的命均如草芥的春秋时期,竟能够安然地做稳卫国的两朝元老,卫国被灭国后,他又能得到齐桓公的任用。孔子每想及此人都会非常的感慨,可以说,孔子对宁武子可是相当佩服的。惯于批评别人的,连管仲、自产都看不入眼他,竟然发出了他少见的赞美声。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的话的意思是,宁武子在治世的时候,一定会发挥出他的智慧和才干,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很多人都会做到这些,没什么了不起;而在乱世时,宁武子则显得是那么愚蠢,他表现出来的这种“愚蠢”却是极少人能学到并赶得上的。
因为卫国在卫文公时期,卫文公励精图治,政治清明,为了卫文公的宏图大业,宁武子献计献策,充分发挥出他的聪明才智,使得卫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卫文公离世,卫国进入卫成公时代,卫成公面对卫国大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局面知道贪图享乐,骄傲自满,实施了许多荒淫无道的政策,在外交方面更是得罪了大国晋国。而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宁武子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卫成公的许多失道行为也同很多大臣一样不表一言,听之任之。卫国也就最终在他和大家的“束手无策”中被晋国给灭了。
孔子的这些言论让我很自然的想到了清朝的郑板桥和他的那副歪对联: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招,退一步,为心安非图后来福报。
结合以上二则事例:孔子选侄女婿的关节点,不正是着眼于那些不在乱世逞英雄而能清以自守的人吗?国家处于无道之世,面对没有尽力劝谏而是得过且过的臣子宁武子,孔子不是向他投去不忠不义的指责,而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地向他投去由衷的赞美。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孔子和真正的儒家也主张明哲保身呢?
孔子选侄女婿的事我们还可以退一步讲,毕竟,为了侄女的终身幸福,自私一点,选个善于在乱世趋利避害的人,大家都可以理解,也无法就此断定孔子主张明哲保身。那么对于与其毫无瓜葛的宁武子,孔子又有何必要赞美他的这种避世态度呢?唯一的解释,孔子也不主张愚忠,难得糊涂与明哲保身也是孔子处世哲学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