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课件,搜集鹳雀楼和庐山瀑布的图片或视频,准备生字词卡片、“川”字的演变微视频,有关瀑布的其他古诗。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搜集一两首跟瀑布有关的其他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市去玩一玩。(课件出示鹳雀楼)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哇!数一数,有几层?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鹳雀楼。(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2.简单介绍鹳雀楼的背景:其实这座楼本来并不出名,但有位著名的诗人登上了鹳雀楼,并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写了下来,于是这座楼声名远扬。这位大诗人就是王之涣(688—742),他是唐朝诗人,字季淩,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3.学生齐读诗人的名字及古诗题目。
4.导入: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诗中感受那美好的意境。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文登高望远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指导学生初读古诗《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书上的拼音认读。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同桌互相交流读诗,互相纠正对方读音。
(3)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前鼻音“尽”和后鼻音“层”。
2.课件出示:“楼、依、尽、欲、穷、层”,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快速记住这些字?(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木+娄=楼,亻+衣=依,谷+欠=欲,穴+力=穷,尸+云=层。
(2)用换部首的方法识记:搂—楼,冬—尽,男—穷,会—层。
(3)“欲”可以组词为“欲望、食欲”。
(4)“层”,引导学生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
4.读整首诗,小组内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最棒,把掌声送给他。
5.小组派代表有感情地读古诗。
设计意图:这首诗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极为熟悉,所以在初读古诗的环节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律。再通过学生互读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看看是否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有一定的节奏。识字的环节,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头脑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诗境”,提高审美情趣。
三、再读诗文,品读感悟
(一)品读第一、二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老师读诗的语气、语调,一边听一边想: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读后用横线画出图画中的事物。
4.教师板书:白日、山、黄河。引导学生交流理解。
5.图文对照,理解“白日”是指太阳。
6.完成填空:( )的太阳、( )的山、( )的黄河。
7.引导学生看图并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地落下去呢?(依)
要引导学生体会这里的“依”字将夕阳落山的美景写得极为传神。
哪个字又告诉我们最后太阳消失在天边了呢?(尽)教师相机指导理解“依”和“尽”。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滔滔不绝地向大海的方向流去。)
(3)出示词语,积累朗读:奔流不息、滔滔不绝。
(4)从哪里知道黄河水最终流入大海?(入海流)变序为“流入海”。
(5)用词语描绘这样的景象:壮观、壮美、壮丽。
8.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壮美的气势,明确节奏是“二二一”。
(二)品读第三、四句。
1.过渡:看了这么多美景,如果我们还要看更多的美景该怎么办呢?(还要往上走,站得越高,看得就越远,美丽的景色看得就越多。)
2.默读古诗,找出诗中蕴含这个道理的句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找出表示很远的词语:千里目。
4.理解字词。
(1)出示“欲”的几种解释进行选择。(将要、想要)
(2)更:再。还要强调“一”的变调。
(3)理解“一”的意思:是不是指再登上一层就可以了?那么这个“一”表示什么?(很多)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6.小结:我们跟着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的哲理。知道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名扬天下的古诗,同时,我们又学会了一种读懂古诗的方法,看图画,读懂意。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名扬天下的古诗吧!
设计意图:图文对照,想象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从而初步理解古诗中部分字词的意思,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初步感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这首古诗中的五个会写字:楼、依、尽、黄、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及生字各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指导。
(1)楼: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木”最后一笔捺变点。
(2)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三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六笔是竖提。
(3)尽:“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要写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
(4)黄:第二横要写长些;中间部分是“由”,不要写成“田”;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5)层: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撇要写长些;第四笔短横在横中线上起笔,最后一笔是点。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教师巡视,及时纠正书写姿势。
5.展示书写成果,全班评价。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是小学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教师每天要给学生一定的书写时间,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书写、展示学生书写成果,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优美,激发学生书写兴趣,培养了学生每天练习写字的习惯。
五、拓展延伸,增加积累
1.朗读古诗《登鹳雀楼》,并背诵这首古诗。
2.找一找、读一读王之涣写的其他古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喜爱古诗,乐于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识记生字揭课题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生字朋友。(教师板书:瀑。)这个字你们认识吗?能说说怎么认识的吗?
2.学生认读。
3.教师讲解“瀑”的来历:“瀑”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暴”,这个字有突然而又猛烈之意。那么,“瀑”的意思是从山上突然而猛烈地流下来的水。“瀑”是自然界里的一大美景。
4.出示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并说一说瀑布的样子。
5.教师板书完整诗题,学生齐读。
6.教师播放视频,揭题、释题: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设计意图:通过“瀑”字引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利用配乐范读,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了解瀑布的样子,为下面理解诗句做好铺垫。
二、读诗识字悟诗意
1.鼓励学生自由读古诗。比比谁读得准确、清楚、响亮,还要读出节奏,体会停顿。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指导读好翘舌音:照、川。前鼻音:烟。)
3.学习生字:布、炉、烟、遥、川。
(1)布、炉、烟、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如,“右、有—布”“庐—炉”“咽—烟”“摇、瑶-遥”。
(2)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火炉。
(3)川:出示“川”字的微视频,观察“川”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变化,“川”是象形字,本义是河流。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模仿朗读,多次练读。教师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
5.指名读(教师帮其打拍子),男女生打拍子读。
6.学生齐读。边读边想:古诗写了些什么?指名读、说。相机归纳方法。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小学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通过不同的方式朗读古诗,使学生能够在语境中检查字音,巩固生字;识字环节,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最后,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为下面品读古诗做好铺垫。
三、品读古诗入诗境
(一)品读第一、二句。
1.指读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引导学生质疑:写瀑布怎么会写到香炉呢?这里的“香炉”指的是什么?
2.教师课件出示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旁征博引:这首诗写的也是庐山。“日照香炉”中的“香炉”指香炉峰,即太阳照在香炉峰上。
3.引导学生思考:由“生”字,你想到了什么?
(1)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补充:“生”有升腾之意,我们眼前仿佛出现这样的画面: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阳光透过水汽形成了峰顶云雾,弥漫缭绕,好像是香炉峰生成的紫烟。
(3)小结:看来,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抓住古诗的重点字词,边读边想象可以更好地领略诗境。
4.导学:在云雾缭绕的青山之中,挂着一条瀑布。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5.学生齐读第二句。
(1)教师讲解“川”的意思。引导学生思考:河流是怎么流的呢?
(2)体会诗中“挂”字的妙处。
引导学生体会“挂”字是怎样写出这峭壁上的瀑布的恢宏气势的。
①教师画简笔画,引导学生思考:是谁把这河流挂起来的呢?
②学生交流汇报:是大自然神奇的“手”把瀑布“挂”起来的。
6.指名口述第一、二句的诗意,描述景象。
(二)品读第三、四句。
1.课件出示瀑布图,引导学生思考:诗人走近了瀑布,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诗人笔下的瀑布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2.学生自由读第三、四句,感受瀑布的壮观。
3.理解“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1)引导学生说说瀑布的特点。
(2)教师讲解:“三千尺”是夸张的写法,是在歌咏和赞美眼前壮观的瀑布
引导学生了解夸张是用夸大的语言来形容事物。
奇景。
(3)引导学生想象瀑布的水流倾泻而下的样子。
(4)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瀑布的壮观。
4.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怎样发挥自己的想象的?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5.引导学生理解“九天”:“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表示极多之意,在这儿“九天”指极高的天空,体现了瀑布之高,我们可以感受到瀑布的恢宏气势及作者对瀑布的由衷赞美。古代诗文中的“九重、九霄”也是这个意思。
6.引导学生感悟,拓展语言:难怪诗人会怀疑那瀑布是从九天倾泻而下的银河。若是你站在瀑布前,会联想到什么呢?出示:那飞流直下的瀑布像__________。
7.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景色,和诗人一起感受瀑布的美。
设计意图:小学第一学段古诗教学重点是在品读中知意,读重于解。因此,在这里图文结合帮助学生品味诗句,启发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美景,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诗的意境中。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水平。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
1.课件出示本首诗中的会写字“照、炉、烟、挂、川”。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及生字各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1)照:上下结构,注意“四点底”的四点排列要均匀,外面两点稍长,中间两点略短,呈上聚下散状。
(2)炉、烟:两个字中的火字旁都要写窄些,最后一笔捺变成点。“炉”字最后一笔从竖中线上起笔,并顺延至竖中线左下部收笔;“烟”字中“大”的最后一笔捺变成点。
(3)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圭”在竖中线右面且靠近竖中线,最后一横长一些。
(4)川:第一笔是竖撇,中间一竖略短且在竖中线上。
4.教师范写。
5.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6.投影展示书写成果,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是第一学段的重点内容。教师示范、学生临摹等形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逐步学习如何把字写规范,培养了学生的书写习惯和书写能力。
五、课外拓展多积累
1.齐读、背诵古诗。
2.交流积累写瀑布的古诗或诗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充分读后进行默写,强化对诗句的认识;同时将学习引向课外,拓宽知识来源,达到课内悟情趣,课外显活力的境界。
板书设计
一、教学效果: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明像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三、不足之处: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