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文体特殊,是古文中的说,但又与我们常见的说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有所却别,这种区别在形式的体现主要是其对仗工整,兼具骈赋的特征,这种骈赋的特征又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尤为独处,重点表现在四字一句地工整句子形式,每句地结尾必然押韵,华丽的词藻配上大量的典故。这样的文体特征也带来了其朗朗上口的节奏和恢弘而下,一泻千里的气势,从此也不难理解,课后习题中对本文朗读的高要求,在正确通顺之外要求连贯而有气势。甚至在选作中极为罕见的要求集体背诵(一起读和一起背不符合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差异性的特征,一般不提倡)
课文中虽然有大量的注释,但是一些词语的意思,对学生来说仍然是存在困难的。如河出伏流,可以在预习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收集资料,这是在四上学习过的方法,
本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梁启超流亡日本,面对国家不振,宛如病入膏肓的腐朽老人,写下这篇文章。这样的背景下再去朗读,能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悲痛无奈下却有满怀希望,热爱国家,渴望国家强大的复杂情绪。
这是一篇经典作品,经典之处就在于其超越时代,对今天的少年仍然有着激励的作用,与时代精神高度相关的资料等补充也必然赋予这篇经典作品新的生命,富强中国下,孟晚舟的顺利回国,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等资料的补充,必然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与过于资料的对比中,激发浓厚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表现在更为气势磅礴的朗读——中国之强大,与我相关,未来责任在我
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的形式,《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铁杵成针》《守株待兔》等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初步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一些方法,但是之前的文言文篇幅较短,且大都以叙事为主,对于《少年中国说》这样长的文言文在学习中会存在畏难的心理,在教学中要充分唤起学生之前的学习经验,如关注注释,尝试组词,查阅资料等方式,一方面重在复习,一方面尝试自主学习文言文。
2.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关注特殊形式,读出气势节奏。
3.结合资料,读出对于国家的热爱,对于旧中国的无奈和对青年的希望,对新时代的自豪和少年的责任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关注形式,读出气势和节奏。结合资料,读出复杂情感。
(3)在中国梦征程上做出不懈贡献的伟大人物的资料。
板书课题《少年中国说》,谁来读这个题目,从学生朗读题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少年中国和说之间的停顿,引导学生了解”说”作为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和平常的“说话”的意思是有区别的。
引导学生说出关于议论莲花的文章就叫做《爱莲说》,议论马的《马说》
-
联系课题,自读理解:表扬学生理解课题后读得更有味道,自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第一自然段的意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
如学生有困难。出示第一句”少年富则国富” 尝试用一个关联词来替换则(如果 就)
如学生利用组词等方法不能理解,提示学生可以出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2)学生解释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第一自然段相同的句子形式。少年······则国······。这样的句子形式,我们以前见过(排比)
1.理解意思,关注句式,我们就能读出文言文的气势。你能说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吗?
2.提示学生关注注释,通过注释,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学生自主交流。了解意思后,请你再读课文,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同样,也可以在此处出示课前资料,来理解较难的词语。
课文中”红日。伏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的意思我们都知道了,他们和少年中国有什么联系呢?
1.出示意启超的资料。(关注其爱国和改革家的身份,读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少年改变旧中国的希望)
2.出示清末列强割据的资料。(关注清末受列强割据的场面,将自己想象为梁启超,读出对时局的无奈,悲痛和对少年的希望)
3.出示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资料。(对比之前的资料,读出欢欣鼓舞,和对于国家民族的自豪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