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什么样的文章需要学生结合资料呢,我想往往是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和阅读的经验难以理解,或理解的不够深刻的文本。本单元所选择的文章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古诗三首》和《少年中国说》作为古诗文,年代久远,不结合特定历史资料,难以理解。《圆明园的毁灭》中的圆明园早已消失,学生就算见过毁灭的后的惨状,也必须结合资料才能了解当初的美丽,从而体会情感,至于《小岛》虽然是发生在当代的故事,但是军队,守岛人的经历也不是学生所能理解的,要理解课文中爱过情感,非结合资料不可。
那么如何结合资料呢?学生在百度上搜索圆明园,搜索梁启超,就叫做搜集资料吗?显然不是,这样的资料是琐碎的,与文本关联度不高的,对于体会作者的情感甚至会造成干扰因素,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大家都知道陆游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如果学生仅仅搜集这个资料,来读《示儿》,恐怕体会到爱国情感反而弱了。因此结合资料不仅仅是寻找资料,它还包括对于资料到选择,和选择后的使用。
在写《示儿》教学设计前,我看了一些教案,有些教案认为学生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生已经接触过“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如何收集整理资料可以简化,但是,我们如果仔细研读四年级的收集资料要求,会发现它在诗歌单元中所提到的根据需要与文本结合并不密切,如《短诗三首》课后按需要收集不过是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与课文关联不大。同时语文要素的中的”初步“二字似乎也暗含着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有收集资料这种学习方法,因此我认为,教材在五上再次提出结合资料,事实上在学生了解可以收集资料的前提是,给予方法性的指导。
3.收集并根据本文删选资料,结合资料,读出诗人对国土沦陷的悲痛之情。
结合资料,理解诗人的悲痛之情,通过吟诵,读出悲愤之情
2.学生收集南宋时期金兵侵略中原,国土沦陷的历史背景
板书示儿,通过预习,你知道了示儿的意思就是?(给儿子看)表扬学生关注注释,读懂了题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诗人临终前,留了一首怎样的诗给儿子看。
-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尝试读出节奏。提示七绝的停顿在每一句的第四个字,初次朗读中相机教学祭的写法,注意祭的上半部分有两点。
2.学生展示读,师生合作读的方式(学生读一句诗歌前4个字,学生读后3个字),读出节奏,强化朗读的效果
(1)古诗能够读正确,读出节奏,相信读懂意思,一定难不倒你?我们通过注释知道了示儿的意思,你还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相机教学生字“乃”引导学生关注作为一个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2)学生自主交流,交流完后尝试着完整解释一句话,解释两句话,再到完整的解释整首诗。
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诗歌意思,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
3.了解意思后,再读故事,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意思。
1.结合诗人陆游的资料,学会处理资料,初步了解诗人情感
(1)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和陆游有关的资料(可能涉及陆游的籍贯, 创作风格,作品,仕途官职乃至和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
(2)指导学生对资料做出选择,提问:你觉得这些资料的哪些部分对你理解这首诗歌是有帮助的,画出相关内容。
(3)总结,我们对资料要进行合理的选择,要删选出对自己理解有帮助的资料。
(4)结合资料,以表演的方式,想象说话的方式,化身为旅游,读出自己浓厚的爱国情怀。
2.结合南宋历史背景,自主结合资料,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2)要求,先对这些资料进行合理选择,画出对你理解有帮助的内容,再说说看你会怀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
(4)将学生通过三种资料的感受的情感融为一处,结合陆游生平。再次朗读古诗,加深对于国家沦陷,不见收复,收复故国希望渺茫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