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阅读量除了阅读意识强之外,更与孩子平时的阅读习惯、技巧息息相关。具备这种能力之后,成绩的上升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安排固定时间伴读
家长可以和孩子商定,每天固定一段全家阅读的时间,非紧急情况不要更改。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书。
另外,请家长不要打断孩子的阅读,让孩子在最轻松的状态下读书。如果想提醒孩子注意坐姿呀、调整好眼睛和书的距离呀、不要咬指甲呀等等,还是忍一忍吧。
广泛阅读,拓宽阅读面
曾经看到一个问题:“阅读能力差是什么体验?”最戳心的回答是:“考试连题目都读不懂!”
每个字都认识,组合到一起脑子就一片空白——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考场上,那就太可怕了。
要避免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拓宽阅读领域。阅读多种文本,如文学、科学、历史等等。这不仅仅能锻炼孩子的阅读能力,还充实了他们的知识储备。这样,在未来遇到专业知识时,阅读才不至于成为孩子的障碍。
有效的“三次阅读”
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三次阅读”在语文课,尤其是小学语文课中常被使用,在课外阅读中却很少用。
所谓三次阅读,就是指一篇作品的阅读要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也就是回答三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遍阅读后,回答文本说了什么、故事的主题是什么、文本里的人物有什么特点、做了什么等问题。
第二遍阅读要理解一些疑难词汇在文中的意义,明白谁是故事的叙述者,文中某个部分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第三遍阅读要掌握文本是如何组织和形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去比较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同一主题下不同文本的写作,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到证据,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观点或思想的。不过,文学类和信息类文本在阅读要求和程序上是有所区别的。
写阅读日志,交流思想
在国外,阅读是小学课堂上重要的教学活动。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喜欢在教学中运用大量的阅读日志。这个阅读日志可不单单是打个卡,它还能帮助孩子进行深度阅读,让他们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
要求学生对阅读的章节进行总结。阅读前先确立这周阅读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带着目标去阅读,并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小说的背景是什么?
(2)小说里有哪些人物?
(3)他们碰到了什么问题?
(4)最后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最后用一段话对所读的章节进行概括。
让孩子在阅读时写下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判断的依据。“作者意图”通常是各类考试中的必考题型。
(1)这本书是小说类文学作品还是非小说类文学作品?
(2)作者写这本书或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
(3)你是如何得知作者目的的?
(4)请圈出文本的类型,说明类、叙述类还是劝说类?
写阅读日志可以很好地训练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基本功。在阅读的时候,写出能够联系到的其他方面,可以联系自己,也可以联系另一本书或另一篇文章,还可以联系世界上发生的其他事件,写写这些联系帮助自己理解了文本的哪些内容。这样就增加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让孩子从文中找出线索,确定文本的类别。
(1)这本书是小说类还是非小说类文学作品?你如何得知?
(2)你认为这本书是什么类型?
(3)举两个例子说明为什么你认为是这个类型(请使用完整的句子)。
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预测故事的发展,但必须是根据故事中的有关信息做出合理预测。
练习使用这样的句型:我猜……,因为……。
让孩子学会描述他们看到、听到、尝到、闻到以及在阅读文本中感觉到的东西。通过使用感官来描述,孩子会更好地理解人物情感、背景、故事的情节等等,这也有助于他们进行推断和得出结论。
(1)这本书是小说类还是非小说类文学作品?
(2)阅读过程中圈出:我看到……我听到……我闻到…….我尝到……我感觉到……
(3)作者的原文是什么?
(4)这有助于我理解……
让孩子列出文本中重复的内容。这有助于他们理解文本的主要思想或主题。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然后学会用3句话概括所读文本的主要细节。
让孩子尝试用一幅图画出他们大脑中的形象。
孩子在阅读时还可以对他们所阅读的故事的背景、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和对比,加深对人物、情节的理解。
根据文本细节对文本进行归纳概括是必须掌握的技巧。
(1)写出文本中的细节/证据。
(2)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概括,概括时可以使用这些关键词:经常、往往、从不、总是、必须、每个人、所有人、很多、一些、几乎不。
让孩子写下他们推断出的内容,并且解释这样推断的理由。这就需要他们从文本中找到可靠的证据。
(1)我知道/我推断/我能确信……
(2)我这样说是因为……
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学会提问,写出问题或疑惑,并试着回答,这就是主动阅读。
(1)这本书是小说类还是非小说类文学作品?
(2)写一个这样的句子:我猜想……因为……
(3)用疑问词(谁?做了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为什么?怎么做?)写一个句子。
(4)回答你的问题。
写阅读日志可以让孩子学会识别和绘制文本结构。文本结构包括比较与对比、问题与解决、时间顺序、原因与结果等,在一个文本中可能不止一种结构。理清文本结构,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2)哪些线索让你确定是这个结构?
(3)用一个文本结构的图表予以证明。
读完不是完,能聊才算好
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老师或家长可以鼓励读同一本书的孩子一起“聊一聊”,谈谈喜爱和不喜爱的角色、情节,甚至可以畅想改写某个角色或某个情景。
有条件的话,一家人同样可以借鉴这个方法同时读一本书,并一起交流讨论,或者家庭成员可以分别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聊书时不必拘束,家长和孩子可以边做家务边聊,自然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