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曾
【词义推导】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词义例释】
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如:曾祖父、曾祖母
(2)动词,通“增”,增加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或表语气增强,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
【成语助记】
曾几何时: 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时间没过多久。
曾经沧海: 曾经:以前经历过。比喻世事变迁之巨及经历之多,眼界非常开阔,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后用来比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其他如:似曾相识 曾母投杼曾参杀人
【迁移练习】
愚公自曾( )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 )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 )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 )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练习答案】
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现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层”)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高考链接】
(2014·全国卷Ⅰ)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曾: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12、乘
【词义推导】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chéng
(1)动词
①升,登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氓》)
――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垣,遥望复关。
②驾,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③冒着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④凭恃、依仗
乘风破浪
⑤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读音二:shèng
(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势。
(2)量词,辆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成语助记】
因利乘便:因:顺着;乘:趁着,凭借。凭借有利的形势。
乘风破浪:乘:乘着。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形容事业迅速发展。含褒义。
万乘之君:乘:四匹马拉的车。指大国的国君。
其他如: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乘龙快婿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衣轻乘肥
【迁移练习】
陶渊明手握《左传》,乘( )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 )”,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 )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 )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 )化以归尽。
【练习答案】
陶渊明手握《左传》,乘(登)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乘坐)”,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凭借)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冒着)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顺应)化以归尽。
【高考链接】
(2016·浙江卷)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 乘:车
(2015·天津卷)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乘:驾,坐
13、诚
【词义推导】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词义例释】
(1)名词,诚心诚意,真诚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真诚的心意所感动,便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确实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确实知道自己(长得)不如徐公漂亮。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中兴了。
【成语助记】
开诚布公:诚:诚实,真诚;开诚:敞开胸怀,表诚意;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褒义词。
心悦诚服:诚:真诚。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诚惶诚恐: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惶恐不安。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其他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迁移练习】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 ),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 )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 )如此。
【练习答案】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果真)如此。
【高考链接】
(2014·全国卷Ⅱ)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 诚:果真,如果
(2015·福建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 诚:实在,的确
14、除
【词义推导】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词义例释】
(1)名词,台阶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跟随皇帝到了雍棫阳宫,扶着御辇下台阶。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出师表》)
――铲除邪恶势力,复兴汉朝天下
②修治,清理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就清理了魏忠贤的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③拜官授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
――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成语助记】
除旧布新:除:除去。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作谓语、定语,用于指革新。
除恶务尽:除:清除;除恶:指消除坏人与坏事。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作谓语、宾语、定语。
其他如: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清宫除道安良除暴
【迁移练习】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 )其东屋之除( )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 )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 )吾死,不然事定成!”
【练习答案】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除掉)其东屋之除〔台阶)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授予官职)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
【高考链接】
(2018·全国卷Ⅱ)州举茂才,除温令 除:拜官,任职
(2018·全国卷Ⅲ)上(皇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指范纯礼)不可 除:拜官,任职
(2017·全国卷Ⅰ)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除:去掉,除去
(2017·山东卷)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 除:拜官,任职
15、辞
【词义推导】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供词,口供
听其狱讼,察其辞 (《周礼 乡土》)
――听他呈堂证供 观察他的言辞和脸色
②言辞,文辞
皆好辞以赋见称
――皆好辞以赋见称:都爱好擅长文辞,凭着辞赋好而被人称道。(《屈原列传》)
③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④命令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近来奉了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向南一指,刘琮就投降了。
⑤一种文体
《楚辞》《归去来兮辞》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
――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②推辞,不接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我死尚且不怕,一怀酒哪里值得推辞。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
③计较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行大礼的人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成语助记】
义不容辞: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指理应接受。含褒义。
闪烁其辞:辞:言辞。比喻说话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不能赞一辞:辞:言辞;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大放厥辞:原指极力铺陈辞藻。现指夸夸其谈,大发议论,有轻视之意。
不辞而别: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其他如: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辞微旨远卑辞厚币假人辞色大放厥辞万死不辞一面之辞以文害辞溢美之辞
【迁移练习】
屈原德高,作《楚辞( )》,其辞( )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 )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 ),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 )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练习答案】
屈原德高,作《楚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其辞(文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借口)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推辞),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辞别)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辞:辞别
(2018·江苏卷)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辞:辞别
(2017·山东卷)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辞:推辞
(2017·天津卷)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 辞:告别,离开
16、从
【词义推导】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词义例释】
读音一:cóng
(1)动词
①跟随,使……跟随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在后面。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沛公第二天带领了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拜见项王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天下人祥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他。
②依顺,听从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 述而》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③参与,参加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
④追赶
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樊哙紧挨着张良坐下。
(2)介词,由,自(表起点);向(表对象)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从余问古事 (《项脊轩志》)
――向我询问一些古往的事
读音二:zò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毕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侄子们得到。
②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于是合纵的盟约被破坏了,(六国)又争着割地贿赂秦国。
【成语助记】
从长计议:指慎重考虑而不急于做出决定。也指慢慢设法解决。作谓语;中性词。
便宜从事: 从:从事,参与。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指方便行事。
唯命是从: 从:听从,服从。指绝对服从。
从容不迫:从容:不慌不忙,镇静。形容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含褒义。
合从连衡: 从:通“纵”;衡:通“横”。指联合抗敌。作宾语、定语。
其他如:从壁上观 从善如流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从一而终过从甚密三从四德力不从心弃笔从戎何去何从择善而从
【迁移练习】
樊哙从( )军,从( )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 )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 )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 )良坐。
【练习答案】
樊哙从(参加)军,从(跟随)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听从)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由,自)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挨着)良坐。
【高考链接】
(2018·全国卷Ⅰ)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 从:听从
(2018·全国卷Ⅱ)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从:跟随,随从
(2018·全国卷Ⅲ)“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 从:听从
(2017·全国卷Ⅱ)从兄为人所杀,无子 从:堂房亲属
(2017·全国卷Ⅲ)从而横之,方而圆之 从:通“纵”,合纵
(2017·全国卷Ⅱ)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从:听从
17、殆
【词义推导】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词义例释】
(1)形容词
①危险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谋攻》)
——了解自己,了解对手,那么打一百场仗也不会危险了。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
(2)副词
①表推测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项脊轩总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佑吧。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燕国赵国处在其他国家几乎被秦消灭光了的时候。
【成语助记】
百战不殆:殆:危险。作战百次也不失败。形容每战必胜。用作褒义。
殆无孑遗:殆:几乎;孑遗:剩余。几乎没有一点余剩。
车殆马烦:意思是形容旅途劳顿。
知止不殆: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殆无虚日:几乎没有一天空着,形容几乎天天如此.
【迁移练习】
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 ),物件殆( )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 )有神助,后重修之。
【练习答案】
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危险),物件殆(接近)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大概)有神助,后重修之。
【高考链接】
(2016·全国卷Ⅰ)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躲)耳 殆:大概,恐怕
(2014·全国卷Ⅰ)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殆:近于,几乎
18、当
【词义推导】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dāng
(1)动词
①两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招募能捕到这种毒蛇的人,(用捕到的蛇)顶替他应交的租税。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
――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他们以相抵。
②面对,对着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面对窗户梳理头发,照着镜子在额头贴上花黄。
抵御,抵挡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估计您的军队能够抵挡得住项王的军队吗?
③阻挡、遮挡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
――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庄子人间世》)
――你不了解那螳螂吗?奋起它的臂膀去阻挡滚动的车轮,不明白自己的力量全然不能胜任。
④占据,把守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蜀道难》)
—— 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下来。
⑤主持,掌管、担任
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元军邀请主持国政的人相见。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
――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担任服待太子的职责
又如:当政、当家
⑥判决,判罪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
——你们这些人遇到大雨阻隔,全都错过了期限,错过期限就会被判处杀头的罪。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
⑦应当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太子扶苏。
(2)介词
表时间,值,在,正在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在这个时候,有商鞅辅佐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
(3)副词
①表必然,必定,一定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过不了多久我一定回来,回来之后一定去迎娶你。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今天将要远离了,面对表章落泪,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了。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孔雀东南飞》)
――你将会一天天地富贵起来,我一个人独自走到地府去吧!
读音二:dàng
(1)动词,当作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
——晚些吃饭,(粗茶淡饭)也可以当作肉食;从容不迫地步行,就可以当成坐车。
(2)形容词,适宜,恰当
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心中惴惴不安,恐怕不符合(县官的)心意。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采草药》)
——按照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这很不恰当。
【成语助记】
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褒义词。
螳臂当车: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达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贬义词。
首当其冲:首:最先;当:面对,对着;冲:要冲,交通要道。指首先受到攻击。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
当之无愧:当:担当,承受。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旗鼓相当:当:相当,对等,比得上。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罚不当罪:当:相当,抵当。处罚和罪行不相当。作谓语、宾语;指处罚和所犯罪行不相称,多指处罚过重或过轻。
当仁不让:当:面对。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指该做就做。
锐不可当: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独当一面:当:承担,担当。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老当益壮:当:应该。年纪虽老但志气豪壮。多用来赞扬老年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含褒义。
长歌当哭: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形容借歌抒情。
一夫当关:当:占据,把守。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当机立断:当机:抓住时机。比喻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就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
【迁移练习】
李斯为秦相,当( )政。当( )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 )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 )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 )泽,于其当( )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 )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 )。吾定效力,不负君望!”
【练习答案】
李斯为秦相,当(掌握)政。当(在)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把守)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判决)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相抵)泽,于其当(将)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任)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恰当)。吾定效力,不负君望!”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 当:应当,理当
(2018·全国卷Ⅰ)芝(人名)坐爽(人名)下狱,当死 当:应当,理当
(2018·全国卷Ⅱ)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当:担当,担任
(2018·浙江卷)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当:值,在,正在
(2017·浙江卷)考其当时,参于前古 当:值,在,正在
(2016·全国卷Ⅲ)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当:应当,理当
19、道
【词义推导】
“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道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泰伯》)
――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从这条小路回到我军,不超过二十里路。
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现在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②途径,方法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孙子 谋攻》)
——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他的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并不比九国的谋士高明。
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
――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治国的方法)
③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从师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流传了。
④主张、思想,学说、学术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⑤道理,规律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我所喜欢的是(事物间的)规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听说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
⑥道德,道义、正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2)动词
①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从郦山下来,取道芷阳从小路行走。
②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听说曹操已经向荆州(进军了),就日夜加速赶路。
③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哪里讲得完呢?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
④通“导”,引导,疏导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治,老百姓就会有自觉的廉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
【成语助记】
道貌岸然: 道:正经;道貌:严肃的外貌。原形容外表正经严肃。现多用来指表面大方得体、处处忍让,实际上阴险狡诈、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含贬义,用于嘲讽人。
微不足道: 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作谓语、宾语,用于人。
任重道远: 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背道而驰: 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作谓语;形容越跑越远,永远达不到目的。
津津乐道: 乐道:喜欢谈讲。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作谓语、定语;形容对有兴趣的事说个没完。
志同道合: 道:途径,引申为“意见”“思想”“信念”或是“目标”。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契合。作谓语、定语。
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含贬义。
【迁移练习】
苏洵欲往京城,道( )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 ),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 ),以为六国用兵之道( )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 )此事:孰闻道( )多也?
【练习答案】
苏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主张),以为六国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谈论)此事:孰闻道(道理)多也?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道:说,讲
(2018·全国卷Ⅱ)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道:道路
(2018·全国卷Ⅱ)涣(人名)丧西归,道经弘农 道:路途
(2018·全国卷Ⅱ)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 道:学说
(2018·浙江卷)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 道:主张
(2017·全国卷Ⅱ)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道:说,讲
(2017·天津卷)岁凶,横道伤杀 道:道路
(2017·浙江卷)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 道:志趣
20、得
【词义推导】
“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收获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不如自己前去寻找,希望能有万一的收获。
②心得,体会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
(2)动词
①取得,获得((找到,捉到、收获、俘获)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白居易《卖炭翁》
②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③能够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和项羽相见。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不能够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④完成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
——医治完了眼前的创伤,却挖掉了心上的肉。
⑤通“德”,感恩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是为了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3)形容词
①对,正确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六国论》)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句话说对了。
②得意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晏子的车夫)趾高气扬,很得意的样子。
(4)副词,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你替我把他叫进来,我应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成语助记】
相得益彰:得:融洽。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作谓语;含褒义
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得:得到。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得陇望蜀:得:得到,取得。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怡然自得: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自得:自我满足。非常高兴、满足。
唾手可得: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
不得而知: 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作谓语,用于不知道某事。
【迁移练习】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 )一书,乃安石所著。曰:“吾得( )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 ),以为安石所言得( )之。
【练习答案】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获得)一书,乃安石所著。曰:“吾得(应该)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心得),以为安石所言得(得当)之。
【高考链接】
(2016·全国卷Ⅲ)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得:取得,获得
(2018·全国卷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得:能够
(2018·全国卷Ⅱ)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得:能够
(2018·天津卷)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缕(逐条陈述)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得:取得,获得
(2018·天津卷)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 得:获得
(2018·浙江卷)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得:取得,获得
(2017·全国卷Ⅱ)及奉败,帝得憙(人名)书 得:取得,获得,得到
(2017·浙江卷)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 得:能够